时间:2019-08-26 17:56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西华师范大学学生参加“毫端蕴秀 青春翰墨”主题“三笔字”比赛。资料图片
每天挤公交“上班”、听课、试讲、评课,对西华师范大学2015级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陈佳来说,这样的生活习以为常。眼下还有3个月才毕业的她,已经有了3年“教龄”,南充、成都两市多个小学都向她抛出了橄榄枝。
“正因为我们不卓越,所以才追求卓越。”陈佳“工作笔记”的扉页上写着这么一句话。陈佳的老家在四川农村,而她就读的西华师大,是一所位于四川二线城市南充市的省属院校。“我必须加倍努力。”陈佳说。
为解决师范教育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一年后,西华师大正式启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借鉴过去中等师范学校学生培养模式,加强对学生的教学技能培养,力图通过重新制定教育目标和课程标准、重构课程体系、强化专业实践、改革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让师范教育回归师范性、专业性、职业性。
从大二开始确定卓越教师培养方向,此后便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技能训练和进校实践,陈佳报考西华师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园丁班”后,就这样与学校一同开始了“回归”之路。
“回归”,为什么?
蒋晓慧是西华师大化学化工学院教授,也是西华师大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学督导委员会委员,她特别关注学校的教育教学问题。近几年,当看见像陈佳一样的学生们“动起来了”“忙起来了”,她由衷地欣喜,因为“这样的感觉,仿佛让我回到了1985年”。
蒋晓慧至今仍清晰记得当年课堂上,学生们“放光”的眼睛。
1985年,国家实行师范专业学生提前批次录取,学校当时也招到一批好苗子。“他们基础好、动手能力强,所有人上课时都目不转睛地跟着老师。后来,他们大都成为基础教育界的骨干。”这批学生给还是青年教师的蒋晓慧留下了深刻印象。
西华师大的前身是1952年组建的四川师范学院,是四川办学时间最长的师范院校之一。60多年来,学校培养各类毕业生30万余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四川基础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四川有着“读书好去处,选材好地方”的口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谁说是四川师院的学生,都自带光环。我们教师也有一种‘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满足感和荣耀感。”蒋晓慧说。
时光推移到新千年,一些新的情况让这所老牌师范院校面临冲击和挑战。
上世纪末,国家提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其目的是想打破师范教育的封闭性,通过综合性大学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的参与,提高教师队伍建设质量。
然而,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随之出现。比如,中等师范学校撤销、师范不再提前招生、师范生生源质量降低;不少师专、师院热衷于升格,不关注教师培养、不关注学生成长;部分师范院校转型为综合性大学后,学科建设朝着“大而全”方向发展,不仅不把力量放在加强师范专业建设上,反而抽调师范专业教师充实其他新建学科……由此,师范教育的师范性、专业性、职业性不足问题日益凸显。
西华师大亦受波及。
蒋晓慧回忆,2000年以后,由于师范毕业生不再包分配,学校师范生源数量大幅下降。为了稳住学生人数,学校鼓励新办专业。2004年,她所在的化学化工学院新办了科学教育、环境工程、应用化学三个专业。但实际上,当时学院的师资仍以师范教育为主。
更为头疼的是,近年来,大城市、“一线”学校对优质师资的虹吸效应越来越强,像西华师大一样的中西部“二线”高校,人才流失严重,办学维艰。
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西华师大这所老牌师范院校该何去何从?
“回归”是大势所趋。
记者在浏览学校网站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关于教学活动的信息占了大部分页面。而对于西华师大来说,“卓越教师培养”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早在2011年,学校已启动“优秀园丁教育培养计划”,逐步提升师范生专业能力。
“师范教育是我们的特色和优势,不仅不能丢,还要发扬光大。”对于选择“回归”的初衷,西华师大校长王元君给出了他的答案:只有全面提高师范生综合素养与能力水平,培养卓越教师,才能用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