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8-22 07:56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慧聪教育网】近年来,随着需求增大和政策加持,托育产业悬在“风口”之上,市场投资风向预计在近2年内出现峰值,托育产业链的运作速率将加快。在整个行业规范化发展道路上,服务机构、从业人员以及0-3岁婴幼儿的家长,该何去何从?
基于行业观察和产业研究,结合国家机构统计数据,CMI(中国蒙特梭利教师认证联盟)从供需现状、政策环境、发展趋势三大方面分析并出具本报告,为相关人员或机构洞察行业前景、确定发展方向提供参考依据。
一、托育产业供需现状
目前,托育产业属于重新规整的新兴状态,需求不断增大,配套服务供应不足。
1.0-3岁婴幼儿群体基数平稳增长
低生育率陷阱导致人口红利衰竭,影响劳动力供给与经济增长,中央报告明确提出要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
2014年1月,全国各地陆续启动“单独二孩”,但政策实施一年仅100万对夫妇提出申请,远低于目标人群1100万对,“单独二孩”遇冷;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全面二孩”政策全面开放,效果较为显著。
2016年和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和出生率有大幅提高;虽然2018年我国出生人口和出生率比2017年有所下降,但从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看,仍高于“单独两孩”和“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的水平;从生育孩次看,出生人口中二孩及以上出生人数和比重也明显高于一孩。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于学军在2019年5月份中央政策例行吹风会的相关介绍,目前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5000万左右。
数据可见,婴幼儿群体基数在平稳增长,照护服务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事关千家万户,托育产业发展基础稳固。
2.职业女性二孩生育意愿下降
生育政策调整的很直接利益相关者是女性,尤其是处于职场中的育龄期女性,随着女性思想的解放,职业女性不仅是家庭生育决策的重要参与者和生育行为的直接承担者,同时也是社会物质再生产的劳动者。
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生育带给女性“工作—家庭”之间的冲突必然引起女性生育意愿的变化。CMI调研发现,在全面放开二孩的政策背景下,妈妈人群中77%是职业女性,并表示无意愿放弃工作当全职妈妈,而1/3的全职妈妈是因为无人照顾孩子而中断就业。
国家卫健委的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已生育一孩而不打算生二孩的母亲中,有60.7%是出于孩子无人照料的原因,超过3/4的全职母亲表示,如有人帮助带孩子,将会重新就业。
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以来,由于职业女性占据育龄妇女的主导地位,而该群体整体生育意愿下降,主要原因为无人照顾孩子。因此,婴幼儿家庭,特别是生育二孩家庭对托育服务的需求旺盛。
3.托育机构短缺严重
2017年底中央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发布的《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需求调查》显示,36%的0-3岁婴幼儿家长存在托育需求,无祖辈参与照看的家庭托育需求达43%,有祖辈参与照看的家庭仍有34%存在托育需求,70%的家长希望将孩子送往专业的托育机构,以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激发未来的潜能。
国家卫健委调查数据显示,近80%婴幼儿为家庭看护和照料,社会普遍反映家庭婴幼儿照料负担较重,而目前我国婴幼儿在各类照护服务机构入托率仅为4.1%,中国城市3岁以下儿童的入托率不到10%,而发达国家3岁以下婴幼儿的入托率在25%-55%之间。
当前公办幼儿园基本不招收3岁以下婴幼儿,而由机关、社区、企事业单位开办的托儿所的入学名额非常有限。育儿嫂难找、幼儿园不收、私立托管班鱼龙混杂,“入托无门”成为很多3岁以下儿童家长的心病。
数据表明,我国托儿所数量极其不足,托育机构严重失衡,而广大家庭特别是城市家庭以及职业女性迫切需要3岁以下儿童托育服务的支持。
二、托育产业政策环境
随着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女性职业需求提升,广大家庭在婴幼儿照护方面的刚性需求日益凸显,同时,国家层面的托育政策相继发布,重点关注托育产业的良性发展。
2016年前,学前教育领域(含幼儿园、早教、托育等)政策的基本空白,以下为2018年至今国家及地方出台的托育相关政策,由CMI简述政策及整理解读——
2019年被誉为“托育元年”,有力政策及实施细则连续颁发,地方也依照国家层面的政策不断试行和落地新方案,监管托育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在充分调动社会积极性,激发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托育服务方面,政府采用了合理补助、减免税收的方式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办学。
三、托育产业发展趋势
随着需求不断增大与政策不断加持,0-3岁婴幼儿群体的照护服务将不断完善,产业结构随之调整。
1.托育机构数量井喷,经营趋于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