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8-20 23:26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两位农民工转变命运之旅
●“逆袭”的程祖彬拼命学,和他一样,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已由当年的体力型工人转变为技能型工人
●在一条条流水线上、一个个工厂车间里,无数个“何小东”已成为技术生力军,助力珠三角迅速发展为“世界工厂”
“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2019年元旦刚过,珠三角地区民工陆续返乡。在我国农民工输入第一大省,改革开放40年,来自五湖四海的务工人员与务实的广东人一起,创造了“广东奇迹”。
南下,南下,广东遍地是黄金!随着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第一批“民工潮”汹涌而至,百万川军也勇闯广东。狼狈的旅程、饥饿的肚子、汹涌的人群、激烈的竞争……最终选择留下的,是下定决心改变命运者。
每段历史,都由数不清的感人故事汇聚。每个打工者,都有一个励志的心路历程。
“现代工匠不是拿着斧头打家具”
“春潮奔涌车声隆,百万民工闯广东。肩担手提行色急,城乡阻隔路始通。”这是一首描写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四川农民工在广东闯荡的小诗。
这个时期,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广东吸引来了大量外资,建起了“三来一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这不仅引发了广东省内的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也吸引外省劳动力大量进入广东寻找工作。
由于广东和四川在人力资源方面互补性强,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勤奋、务实、聪明、能干的四川劳动者来到广东务工经商。
1994年8月,19岁的四川泸县人程祖彬参加完高中会考,就决定南下“掘金”。出门前,母亲把家里的猪卖了,换了150元钱给他当路费。提着两个装满“家当”的蛇皮袋,程祖彬上了一辆破旧大巴车,坐了5天6夜,来到传说中遍地是黄金的广东。
很快,程祖彬就发现找工作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要么门槛太高,要么是只要女工。”一位老乡建议他去工作介绍所,“交了120元钱,相当于母亲又卖了一头猪。”程祖彬很心痛。
终于,程祖彬获得一个试用机会:顺德一个家具厂招工,需要两名品管员。六名应聘者中,有两名本科生,两名大专生,程祖彬是两名高中生中的一位,另外一位是女性,讲一口流利粤语。
“硬件最差”的程祖彬想起母亲说过“只要付出,定有回报”,他决定好好表现。在一个月的试用期里,别人下班了,他还在检查机器,关电灯、风扇,大家吃饭了,他还在干活……最后程祖彬“幸运”地被录取了。
“逆袭”获得工作机会的程祖彬开始拼命地学。每晚收工后,他坚持看两个小时的书。为不影响舍友,他用手电筒和沙发底座的碎布做了个小灯罩,把头伸进灯罩里看书。
2001年,程祖彬加盟中泰家具公司,他发现公司还在沿用传统手工工艺,缓慢、笨重,成本极高。“现代工匠并不是拿着斧头在打家具。”他觉得必须改变这种状况。
于是,他钻研德国家具先进制造设备,用电子开料锯、多功能铣床、全自动封边机来代替斧头、锯子、凿子,先后提出38项技术创新,为公司节省了大量成本。
今年42岁的程祖彬,当上了公司的工会主席、培训主管。2013年,他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17年当选了党的十九大代表。
“任何行业都需要专心致志、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程祖彬说,“23年来,我未离开过家具行业,只是一门心思想在这个行业干出点名堂来。”
“做研发就像割水稻”
即使已经跳出农门成为大学生,并一直读到了博士,何小东始终认为,自己骨子里还是农民。
40多岁的何小东是四川南充人,四辈务农。考上大学前,他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那时,觉得在农村太辛苦,就想当工人。”何小东说,那个年代,当工人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所以他下定决心好好读书,希望跳出农门。
高考如愿以偿,何小东考上了位于杭州的浙江丝绸工学院。2003年,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引进了全世界最先进的纺纱系统,需要招聘大量技术人员。研究生毕业的何小东应聘成功,进入公司研究中心做技术研究。
经过无数次试验,何小东研发出世界最细的700英支纱线。700英支是纯棉纱线的细度极限,比头发丝还细,其研发是世界级难题。
在攻克技术难题的过程中,何小东总能找到当年在地里务农的感觉。他说,当农民的经历,锻炼了自己的韧性与耐心。“水稻收割很辛苦,也能锻炼一个人的意志。”何小东清晰记得,那时的打谷机要靠手摇,经常一摇就是一天。“在枯燥的环境中能够坚持下来,人就会变得平静。”
何小东的骨子里,有四川人那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如今,他名下已有专利88项,其中发明专利48项,被佛山市评选为“大城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