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8-18 18:59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对教育也提出了更高、更多类别的服务要求。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更高的要求?2018年,杭州用具体行动提交了一份新的答卷。
教育“双晚”惠万户
12月21日下午3点30分,杭州求知小学求知校区的校园一下子沸腾起来:放学回家的孩子们排队走出校园,余下参与学后托管的则整理好书包,来到教学楼二楼最西面的教室。这是该校进行学后托管后发生的变化。
早上上学早,学生睡不醒,家长赶时间;下午放学早,家长还在上班,孩子无人接、无人管,这是很多城市家庭面临的困境。杭州市教育局以开放校园的大教育理念来解决家庭接送困局,推出推迟上学的新政策。
一份《杭州市关于推行小学生放学后托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为学校开展学后托管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建立了工作规范。据统计,2018年秋季学期,杭州主城区共218所小学(校区)开展托管服务,四区三县(市)共143所学校开展托管服务。
小学生要保证10小时睡眠时间,这是儿童生长发育规律,也是教育管理的明确要求,但受离校远近、课时安排等影响,往往未能保证。为保障学生睡眠时间,杭州市于2017年下半年在拱墅区率先试点小学早上推迟上学的举措,效果良好。2018年春季学期开始,各区、县(市)均在区域内部分小学或整体实施推迟上学改革,各地因地因校因时安排上课时间,不搞“一刀切”。同时,出台了《关于推进小学早上推迟上学时间的通知》,明确规定,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到校时间不得早于8:00,上课时间不得早于8:30。
“推迟上学和学后托管新政,既减轻了家庭压力、降低了社会运行成本,又保障了学生安全和身心健康,是家庭、学校、政府三方多赢的局面。”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乡村学校“校校有名师”
梅晨霞是临安晨曦小学副校长,她设在於潜镇西天目小学的名师乡村工作室,学员人数从上学期的10个陆续增加到25个,还不断有乡村学校校长来找她商量:能不能再加一个……
与城市相比,乡村教育需进一步提升。建设名师乡村工作室,由杭州市政府《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6-2020年)》提出,计划通过建设100个名师乡村工作室,组织100名特级教师等名师,在乡村学校设立100个工作室(其中市直属学校不少于30个);招收1000名乡村教师为学员,在特级教师等名师的带领下开展专业成长培训、教科研等活动。
杭州市教育局原计划用3年时间建100个名师乡村工作室,培养1000名以上乡村青年骨干教师,事实上,名师们的积极性很高——2017年6月,杭州市首批名师乡村工作室启动,到今年名师乡村工作室被列入市政府民生实事,数量已达到119个。
名师乡村工作室主要在做四件事:一是名师每年定期到乡村学校任教,开设示范课;二是开展师带徒式的教师培训;三是每年与乡村学校教师合作开展教科研项目研究;四是同步建立名师网络工作室。
一年来,119个名师乡村工作室招收乡村教师学员1525名,惠及十万余名学生。
按照要求,名师们每学期要去工作室3次,每次不少于3天,但大部分名师下乡的次数远超规定。从这学期开始,梅晨霞干脆把每周二下午定为名师工作室教研时间,要求每名学员都把这一天腾出来研讨交流。
据统计,今年1月至10月,119个名师乡村工作室开设导师示范课264节,导师讲座458次,学员到导师所在学校挂职实习634人次,开展导师听课评课、研讨等各类活动2300余次。通过名师乡村工作室的培养,工作室学员迅速成长,7人次获得国家成果奖,23人次获省级荣誉,165人次获市级荣誉;40人次获省级科研成果,186人次获市级科研成果。在今年最新评出的特级教师里,就有几位多年扎根乡村教育的教师。
校外培训机构整治“动真格”
从今年7月起,先是各区、县(市)“白名单”出炉,接着陆续公布首批“黑名单”,再面向公众选聘市民监督员,对已完成整治的,通过回访、暗访等进行再一次排查……在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上,杭州“动了真格”,家长们直言“安心不少”。
去年底,杭州市率全省之先,从治理校外培训机构行业乱象、消除校外培训机构安全隐患、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三方面全面部署专项整治。今年以来,各区(县、市)以街道(乡镇)为单位,出动检查上万人次,针对辖区内培训机构安全、资质、类别等方面开展多轮“拉网式”排查摸底,基本摸清校外培训机构底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