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8-17 10:40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6月29日,对小琳、小月、小睿、小芳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他们从班主任手上接过广东省民政职业技术学校毕业证书,即将离开学校,踏入社会,分别走上幼儿园老师、餐厅服务员等工作岗位,开启新的人生篇章。像同龄人一样,他们喜欢打扮、充满朝气;但不一样的是,他们都是曾经流浪、后来在广东省少年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得到救助的孩子。
2016年,广东省少年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创新救助保护机制,在全国率先为流浪未成年人订制职业教育计划“圆梦计划”。小琳和其他5名在中心滞留8到11年的受助流浪未成年人成为首批受助对象——不但解决了户籍难题,还通过在职业学校接受技术培训掌握了一技之长。据了解,今年暑假,中心将安排数名孩子接受第二期“圆梦计划”职业教育。
为6名孩子量身订做职业教育“圆梦计划”
小琳和其他5名孩子都是由于各种原因离开父母庇护的流浪未成年人。2005至2008年间,他们陆续来到广东省少年儿童救助保护中心。据了解,该中心主要为全省无家可归的6至18岁流浪未成年人提供临时安置和救助保护、寻亲等服务,先后帮助3000多名流浪未成年人顺利回归家庭。
在中心,孩子们不仅获得了“亲情式”救助,还接受了“类学校”教育。“类学校”教育是中心在2004年为保证流浪儿童受教育权利而在全国率先作出的尝试,通过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满足受助未成年人的教育需求。2016年,6名受助少儿在中心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成为“类学校”教育正规班的首届毕业生。
由于中心教育资源有限,如何依托公共教育资源为孩子们提供职业教育,让他们在社会上安身立命,成为中心上下最牵挂的事。为了帮助6名少儿继续接受教育,中心评估了他们的年龄、身心发展、知识和能力实际水平,了解真实需求,在征得他们同意后,为6名孩子量身订做职业教育“圆梦计划”。“圆梦计划”在省民政厅的支持下,首先为6名孩子解决了入户问题;随后与省民政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并安排了涵盖衣食住行医等方面训练的“圆梦成长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走出中心、融入学校和社会。
在学校开启实现梦想的旅程
2016年9月,6名孩子第一次离开中心、第一次自己坐火车从东莞来到广东省民政职业技术学校,开启实现梦想的旅程。
在学校,钟爱艺术的小琳与小萍选择了学前教育,喜欢画画的小睿与小月分别报读了平面设计和室内设计,小芳学习了社会工作专业课,小爽选择了汽车维修专业。
3年的学习,给予小琳等孩子的不仅仅是一纸文凭,更有实打实的知识。在广东省民政职业技术学校,小琳学会了舞蹈、钢琴、古筝、唱歌、幼儿教育知识等等,真正掌握了生存技能。但小琳追求进步的动力一直没有停歇:不仅考了育婴证、保育员证、舞蹈证,还利用两年的课余时间修读了学前教育大专文凭。3年来,6名孩子除了代表学校参加各种比赛和运动会,还到幼儿园、社工机构、汽修店实习;他们还利用寒暑假勤工俭学补贴生活费,平时也积极争取志愿服务,用行动回报社会。
“小琳的花样篮球玩得很溜、性格开朗,小萍成为学生会纪检委员、有甘于奉献的精神,她们都很听话、很懂事、很肯干,而且特别热心帮助同学。”小琳和小萍是学前教育系班主任杨艳萍老师引以为傲的学生。杨艳萍还记得,入学时她让小琳和小萍在全班同学面前作自我介绍,由于胆怯,小萍流泪了,小琳也忍不住流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