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前教育 >
【史诗40年·教育改革再出发】南京晓庄学院:用优质资源培养优秀人才

 

  专业的选择对每位考生来说,都是一个难题和挑战。南京晓庄学院推出“分类招生与分流培养”破解这一难题,即大一新生不按照传统的专业分班,而是通过不同的专业类别,编班管理与组织教学。依据“志愿+综合考核”原则,一学期后按专业类培养的学生在本专业类内选择专业,晓庄学院整合全校优质资源,培养更优秀的专门人才。

  南京晓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思政专业的王苏婉日前拿到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她开心地说:“我们一个宿舍5个人同时考上研究生,这跟学校的分类招生密不可分。刚入学的时候,我们系统学习基础课程和通识课程,极大地拓宽了视野,加深了对我们现在所选择专业的理解,应用起专业理论知识也更加游刃有余。”

  “学校用优质资源实现私人订制,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生活、学会感恩、学会创造。”南京晓庄学院校长许承明介绍说,“秉持陶行知教育思想,依据分类培养原则,学校设置专业导学课程、专业类平台课程与专业课程,强化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专通兼备、知行合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深耕教育 培育英才

  南京晓庄学院始于1927年3月由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并任校长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2000年3月,南京市晓庄师范学校、南京市师范专科学校、南京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成为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南京晓庄学院。如今,南京晓庄学院拥有方山、莫愁两个校区和一个省级文保单位“行知园”,占地1500多亩,教职工1200多人,全日制在校学生18200余人,来自26个国家的留学生400多人。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理念。教职工中专任教师84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66人,高级职称的467人。现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和省高校“教学名师”等各类称号者70余人。

  在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上,注重内涵建设,加强顶层设计,精心培育交叉学科,分层次、分类型、有重点地推进学科建设,形成省市校三级联动机制。现有本科专业56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中国语言文学、生态学、电子科学与技术、教育学等4个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

  学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施品牌专业发展战略,加强以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等专业为主体的教师教育专业建设,以新兴工科和应用文科建设为导向,改造、调整和优化传统专业,形成具有晓庄特色、服务方向明确、布局合理的专业建设新体系。目前,学校设立16个专业学院和陶行知研究院、心理健康研究院、教师发展学院,与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扬州大学等多所重点大学合作开展研究生培养。

  学校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对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紧扣市场和社会需求,开设软件、旅游、物联网等南京急需的应用型专业,设立江苏微软晓庄技术中心,开展嵌入式和订单式人才培养,与企业、行业合作创办企业冠名班,建立产学研联盟和研究实体,与地方政府、企业开展教育合作、科技合作。学校100余个科研项目获“86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立项。近20项科研成果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等。多项教学成果荣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学校探索创新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完全学分制,完善实践“教育中心+基地”的校企合作模式和管理机制,加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力度,一项项教育教学改革,无不围绕学生教学基本功和应用能力的提高。实行“分类招生与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因材施教 私人订制

  自2012年起,该校试行“分类招生与分流培养”,参与专业分流的学生中,第一专业志愿满足率达到85.9%,第二专业志愿满足率为100%,这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得到师生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好评。2018级部分学生继续实行“分类招生与分流培养”。

  进校时按类培养,一学期后根据成绩都有机会选择心仪专业。南京晓庄学院副校长秦林芳说:“这一招生制度的改革,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报考专业时的盲目性,给考生了解自己、了解专业、了解大学留出空间,逐步形成大学专业的‘私人定制’。”南京晓庄学院招生与就业工作处处长李震介绍说,为了更好地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学”的自由,学校积极探索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致力于为广大学子提供良好的成长成才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