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26 12:25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琼中构建教育扶贫全覆盖体系
贫困山区孩子一个也不能少
琼中民族思源实验学校学生在上课。(琼中宣传部供图)
《琼中脱贫进行时》系列报道3
每天放学后,12岁的高婕都会将足球长筒袜拉至膝盖下方,呼啦飞驰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乌石学校的塑胶跑道上。“上个月县里举行校园足球联赛,我4场比赛打入19个球,是我们赛区的最佳射手呢!”眼前的女孩一脸神采飞扬,而谁能想到三年前,妈妈陈兰芳曾动过让她辍学的念头。“家里3个小孩,一个上小学,一个上初中,一个上大学,一笔笔学费真是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直到一项项教育扶贫优惠政策的落地,陈兰芳一家每年领到1.4万元的教育补助,这才让高婕得以继续上学,并有机会展现自己的足球天赋。
类似高婕的故事,过去几年在琼中的偏远乡镇不断上演。从学前教育到大学的全覆盖资助体系,让因贫辍学基本消失,而伴随“改薄工程”全面落实、特色品牌教育逐步开展,越来越多贫困家庭孩子的命运被改变。 南国都市报 记者李梦瑶
不漏一人 建立全覆盖资助体系
自从与妻子离婚后,吊罗山乡长田村村民黄明标独自承担起抚养3个小孩的重担。“两个上小学,一个上初中,上学都得花钱啊。”即便把卖槟榔、割胶的钱凑成一沓,黄明标依旧难以填满儿女学习费用这个大窟窿,这让他不得不厚着脸四处找人借钱。
2017年,黄明标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3个孩子所在学校的老师很快上门进行了信息核查。不久后,孩子们的一卡通存折陆续被汇入2400元到4150元不等的教育补助,一下子解了黄明标的燃眉之急。“身上的担子一下子轻了许多,多亏了政府的好政策。”
黄明标口中的“好政策”,是指琼中率先在全省开展的建档立卡贫困生义务教育阶段“四免四补”、高中教育阶段“四免二补”政策。每年开学前,琼中每所学校都会专门成立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上学信息核查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名单对“因学致贫”的困难家庭进行调查登记、精准识别,确保不漏掉一个贫困生。
“2018年我们共投入2047.447万元用于教育补助,解决了6622名贫困学子上学难题。”琼中县教育局局长傅永东介绍,从学前教育到大学的全覆盖资助体系,让琼中的因贫辍学现象得以基本消失,而在家访调查基础上打造的“四个一”关爱体系,则建立起可持续帮扶长效机制。
14岁的小顺来自一个单亲的低保户家庭,由于长期缺乏管教,一度沾染上抽烟、喝酒等恶习。在察觉到他的厌学情绪后,乌石学校的老师开始密切关注其学习、生活和思想变化,在“每天一见面、每周一谈话、每月一家访、每学期一次帮扶效果评估”的精准关爱帮扶下,如今小顺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全面改薄前的吊罗山中心小学。(学校供图)
全面改薄 教育资源向山区倾斜
三年前,当得知自己被调至琼中最偏远的乡镇——吊罗山担任中心小学校长时,陈兴有的心几乎“凉了半截”。“真的毫不夸张,我第一次进学校差点踩到一坨粪便。”彼时,学校没有围墙,周边村民常常从学校借道经过,再加上缺少厕所等配套设施,整个校园脏乱差得几乎无处下脚。
与简陋的校园硬件设施相映衬的,是吊罗山中心小学连续5年全县垫底的教学成绩。“考试平均分只有十多分,一些孩子不学习,甚至还偷东西,我刚来的第一个星期就去派出所领了两回人。”面对眼前的“烂摊子”,这个新来的年轻校长一时有些不知所措。
变化,始于“全面改薄工程”的落地。低矮破旧的教学楼摇身一变成为四层高的现代化教学楼,学生宿舍由原先的简易板房被崭新楼房所替代,坑洼的沙石操场也铺上了塑胶跑道与人工草皮。
伴随着学校硬件设施的不断升级,师资力量也同步提升。“我们与李国良等省特级教师达成长期的帮扶关系,通过引入好的教学方法,如今教学质量大幅提高,部分科目甚至能进入全县前十。”陈兴有欣喜地发现,随着学校“硬件”“软件”的不断升级,很快引起了生源的“回流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