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前教育 >
努力发展普惠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摘 要] 学前教育是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的开端,对于人的成长成材、促进社会公平具有基础性作用。总的来看,我国学前教育已从外延式发展阶段进入内涵式发展新阶段。面向未来,必须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发展普惠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为“幼有所育”提供坚强保障。具体的政策措施包括:落实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主体责任;发挥公办园在提供普惠性服务方面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探索边远贫困地区学前教育提供方式;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坚持科学保教;建立学前教育质量评价监测体系。

[关键词] 普惠;质量;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 D63 [文献标识码] A

学前教育是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的开端,对于人的成长成材、促进社会公平具有基础性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受经济社会变革的影响,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几经起落,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和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党的十八大以后,学前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终于得到根本扭转,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面向未来,必须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发展普惠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为“幼有所育”提供坚强保障。

一、学前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新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前教育事业,通过单位(城市)和集体(农村)提供各类幼儿教育服务,主要是为了解除女性的后顾之忧,以动员其更好投入社会主义建设。这一阶段的学前教育作为一项单位福利制度,贯彻的是“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方针。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社会体制的变化,特别是在剥离单位办社会职能的过程中,学前教育的经济基础和组织基础受到了巨大冲击,许多单位承办的幼儿教育机构在社会化改革中难以为继,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一度出现重大滑坡。基于当时的国情,国家有限的财力只能优先保障义务教育这个“重中之重”,没有也不可能把学前教育包下来,实际上采取了主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办与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发展思路。虽然在政策支持下,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发展很快,但仍然难以从根本上满足庞大的学前教育需求,“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在世纪之交日益凸显。《教育规划纲要》两次公开征求意见时,“入园难”“入园贵”更是连续成为排名居首的重大教育民生问题。

针对人民群众的重要关切,从2011年起,国家连续实施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各级政府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实施重大工程项目,扩大资源总量,主要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在政府政策和项目推动下,学前教育在短短几年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7年全国幼儿园25.5万所,在园幼儿4600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79.6%,超过了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比2012年提高15.1个百分点。[1]经过集中攻坚和重点建设,应该说,前一阶段比较突出的“有没有”的问题已经得到初步解决,但是普及成果还很脆弱、质量还不高。我国学前教育体量大、线长面广,历史欠账较多、保障水平不高,与此同时,又面临“全面二孩”政策和快速城镇化带来的供求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为突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民生调查”课题组对8省的入户问卷调查显示,2016年对学前教育不满意的选项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入园贵”“入园难”和“教育质量差”,占比分别为42.2%、15.6%和11.9%;2017年分别是“入园贵”“入园难”和“学不了什么东西”,占比分别为42.2%、14.1%、9.8%;2018年同样为“入园贵”“入园难”和“学不了什么东西”,占比分别为38.1%、10.4%和9.3%。进一步分析发现,虽然“入园难”“入园贵”现象仍然存在,但表现形式却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为入优质幼儿园“难”“贵”以及背后的社会公平问题。也就是说,学前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公不公”转变。

“好不好”说的是质量问题。学前教育是在儿童成长特定时期开展的教育活动,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才能为整个教育体系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除了关注幼儿园数量、幼儿教师数量及入园率等数量指标外,更要关注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师资水平和课程内容、学习环境、教学方式等质量因素,以及幼儿的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等情况。前一阶段,我国学前教育的快速普及是在特定条件下依靠超常手段实现的,是低水平的普及,总体质量不高。由于学前教育成本分担和运行保障机制尚不健全,一些幼儿园尤其是农村幼儿园运转困难,幼儿教师数量不足、待遇偏低、专业素质不高等问题十分突出,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学前教育的质量。另外,由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滞后,应试教育的弊端正从小学阶段向学前教育阶段传导,有的幼儿园开展“揠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导致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令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