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前教育 >
“彩虹故乡”又踏层峰望眼开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2018年,互助土族自治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凝心聚力搞建设,全力以赴抓发展,尽心竭力惠民生,各项事业喜结硕果: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等13项国家荣誉,承担了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精神脱贫”破除陈规陋习试点工作等16项试点任务,获得的荣誉是历年来最多的一年!这一项项成绩点燃了互助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变成了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硕果累累产业取得新成效

  踏着奋进的鼓点,迎着时代的浪潮,2018年,互助县跨过了极不平凡的一年,翻开了提升发展质量的辉煌一页。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0.7亿元,增长8.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亿元,增长9.4%,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3亿元,增长3%,规上工业增加值9.4亿元,增长10.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015元,增长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48元,增长9.6%。城镇新增就业1736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0.6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之内,发展的稳定性不断增强。

  2018年,土乡人民砥砺前行,不忘初心,在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城乡一体、产业开发、基础夯实、社会治理等方面大力作为。

  精准施策,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整合各类资金近10亿元,着力实施村道硬化、人饮安全、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等项目,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积极打造特色种养、光伏扶贫、民族手工业等六大特色扶贫主导产业和马铃薯繁育、农村电商等十大基地,扶贫产业园投入运营,并成功举办全国手工业扶贫车间现场会;全面落实惠民政策,6479名贫困学生享受各类助学资金7093万元,累计为1.8万人次贫困人口报销医药费用5107万元;大力推动东西部扶贫协作,到位帮扶资金2600余万元,林川许家10万头生猪育肥、中药材产业发展等5大类17个协作项目有序推进。2018年脱贫的47个贫困村达到脱贫标准,顺利通过省市检查验收,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17%。

  聚焦短板,项目建设全面发力。18项市级重点项目全部开工,132项县级重点项目开复工,44项招商项目到位资金36.58亿元。一批环保项目顺利推进,县城第二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绿色产业园工业废水处理厂基本建成,台子、五峰生活垃圾填埋场和县城雨污管网等项目陆续开工。一批新的产业项目落地,投资近25亿元的年产6.5万吨牦牛藏羊生产加工、22万吨马铃薯精深加工和2万吨当归生产线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开展。

  点面结合,生态基础不断夯实。扎实开展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湟水北岸绿化灌溉水利工程全面通水,完成义务植树153万株,重点营造林17.7万亩,县林业局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评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先进集体”。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108平方公里,大通苑人工湿地、南门峡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全面完工,塘川河流域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控制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平方公里。创建生态乡镇和生态村26个、绿色学校2个、绿色社区1个。

  注重质量,三次产业全面推进。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实现农牧业总产值30亿元,引进新品种30个、新技术7项,建成特色制繁种基地20万亩、中药材产业示范基地4500亩、循环农业示范点和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基地5个,培育新型经营主体12家,塘川农业产业园被认定为第一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举办了青海互助首届中藏药材展销会,8万亩中藏药材带动群众增收3.2亿元以上。培育中小微企业45家。第三产业势头强劲。在旅游业的带动下,新增服务业市场主体2193家,增长5.9%,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49.6亿元,增长7.6%,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5亿元,增长6.5%。

  建管并重,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启动《互助县城市总体规划》中期评估,《丹麻特色小镇产业专项规划》等19个专项规划通过审查,规划体系更加完善。毛斯湖生态景观、迎宾大道改扩建项目全面完工,和谐路、武装巷、毛斯北路、新安西路建成通车,县城雨污管网、海洲华府三期等9个项目开工建设;加定、丹麻美丽城镇竣工,南门峡、五十、塘川美丽城镇加快推进,哈拉直沟里外台等7个乡镇19个村污水收集管网开工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全覆盖,打造塘川什字等样板村6个、台子新合等最美乡村10个,新改建各类厕所9914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