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8 07:48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导语:2018年初侯毅就说过,盒马要成为永辉之外第二个真正覆盖全国市场的生鲜类超市。换句话说,盒马并不是只要分市场一杯羹,它是追求对新时代新一代人群消费的统治力,这才符合阿里的风格。
最近,侯毅瘦了,盒马却“胖”了。
6月24日,侯毅出现在上海盒马办公室的会议室里。 对于变瘦这件事,他说是坚持跑步的结果。在2019年,他更加注意自己的健康状况,因为他说,新零售还要再做上十年,才可以看到终局。而60后的侯毅自己显然要奉陪到底。“互联网技术对零售业效率和体验的提升,肯定未来方向,盒马定位于新零售探路者,不会半途退却。阿里巴巴对此信心十足,会加大投入。”
2019年,侯毅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到,今年是填坑之战
盒马的吉祥物是一只胖胖的蓝色河马,不过这只河马的胃口却越来越大,“身体”越来越胖。不久前,盒马升级为阿里巴巴独立事业群。在上海,除了盒马鲜生,你还可以看到盒马MINI,盒马菜市等新业态。在整体规模上,如今的盒马门店数已经达到160家。但是侯毅认为新零售成功的标志之一,是盒马在十年内,对于国内百万人口以上的200个城市,实现全覆盖。“希望在中国能够诞生万亿级的消费公司。”他说。
尽管如此,今天的盒马与2017年新零售刚刚风靡时的盒马对比,市场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现在,盒马鲜生关店比开店更受人关注,业界对盒马鲜生的研究文章,也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反思声音。其背后根源,在于零售业从业者对新零售前景的迷茫。
侯毅是业务型领导出身,为什么不看好前置仓又做前置仓?为什么要五种店型同时发展?为什么2019年把去年的舍命狂奔改成保命狂奔?这些问题他一一作答,并不回避。盒马一直在变化,侯毅一直在思考。这些思考的结果,确实不仅是盒马的成果。就像侯毅所说,所谓2019年是填坑之战,并不是填盒马自己的坑,而是行业的坑。
要理解新零售的未来, 不可不读懂侯毅。
盒马的本质:以大做小
时至今日,新零售已经提了三年。很多人都还是很想搞明白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新零售?
在世人眼中,一直有两种新零售。一种就是盒马鲜生模式为代表的新零售变革路径;另外一种,则是零售业特别是商超领域,大量的存量资产业态根据自己对新零售的理解所做的各种探索。在2019年这个时点,他们都遇到了挑战。对于前者,盒马鲜生发展有没有放缓?这是很多人想问侯毅的;对于后者,盒马模式究竟有没有把同行带到坑里去?这是很多同行在追问的。
这种反躬自省的态度,侯毅也不例外。他坦诚的自问,以前盒马讲线上线下统一,是不是有问题?盒马在2018年的舍命狂奔,究竟忽视了什么?但是这些思考的结果,对于侯毅更多而言是一种迭代,他对于新零售的前景仍旧充满信心。
对于盒马模式的未来,侯毅强调,要把生鲜赛道打造成阿里巴巴的核心品类。
这句话仍旧抽象,新零售众说纷纭。在消费者看来,所谓新零售,是半小时无门槛到家配送,是超市+餐饮和波士顿龙虾;在物流人看来,是创新的悬挂链;在商超经理看来,是一家居然没有强制动线,允许消费者随意出入的门店。等等。
这些表象的背后,有没有背后真正的本质?根据笔者的研究,其实盒马的本质可以概括一句话:“盒马是希望用大店的模型,做出小店的效率。”这里的“大”和“小”,不仅指面积,下面详解。
纵观盒马模式三年的发展,其实是有一些特点是侯毅始终坚持的。首先是以生鲜为核心品类;其次是追求规模效应和覆盖能力。第三,强调直接连接用户形成流量闭环的能力。
首先看生鲜。在盒马模式最初确立时,侯毅强调是以“吃”为核心来构建商品品类结构。吃是个动词,是个场景,但生鲜是个品类。
从结果看,早期的盒马门店确实是围绕吃的各种场景做文章,无论堂食、外卖、厨房、家庭聚会,都囊括其中。但是到了2018年,这个中心似乎有所发散,盒马的APP上线SOS服务功能,可以深夜为你送计生用品。这个时候的盒马,似乎也开始走向全品类,从生鲜电商+实体店,走向综合品类。
但是在这次交流中,侯毅重新强调了生鲜的重要性。他说,做生鲜这是初心,不能走得远了,就忘记初心。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侯毅认识到,太早的涉及全品类,并不利于盒马打造核心竞争力与强化用户认知。而在超市的三大品类类目中,也确实是生鲜最高频、刚需同时又格局未定。
但是反过来想,为什么所有做生鲜的商家都曾经有过扩品类的冲动?因为要扩大用户群的覆盖,一个方法是扩品类,还有一个方法是多开店。
顺着这个逻辑看2018年的舍命狂奔,也很好理解。所以第二个要点,盒马一直追求做“大”。无论门店规模,还是品类丰富度,包括客群的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