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14 11:42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温州网讯 从平阳萧江的一所乡镇幼儿园,到现今拥有45家幼儿园的教育集团,杨爱绿在幼教事业上已经整整耕耘了35年时间。一路走来,她不惧风雨,坚持在改革中探索前进,发展的足迹遍布全国6个省市、12个地区,自己也从一名普通的幼教老师,逐渐蜕变成一位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风云人物。杨爱绿的成长历程,或许也正是温州民办教育、甚至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
今天的温州民办教育,百花齐放,创新突破,无论是办学模式还是政策管理,都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谁能想到,它最初的起点只是一所不起眼的家庭幼儿园。1980年,高中毕业生高淑双腾出自己房子20平方米,向社会招收18名幼儿,全国第一个家庭幼儿班在温州乐清诞生了。当时的境况可谓“一穷二白”:缺校舍、缺经费、缺师资,温州民办教育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蹒跚起步,开启破冰之旅。
萌芽期——风起云涌
引入民资
下好社会办学活棋
高中毕业后,杨爱绿在萧江第一中心小学附属幼儿园任教。看着阴暗潮湿的小教室里坐满了孩子,她与妇联主任商量,想在周家的祠堂办个幼儿园。1987年2月,爱绿和14个姐妹知青每人投资3000元,又向30位办厂能人各借1000元,加借贷计25万元,在镇政府批的4亩多地上,创办了萧江镇中心幼儿园。据悉,这是全省最早的股份制幼儿园之一。
像爱绿这样自筹办学的例子数不胜数。1983年,乐清虹桥镇退休教师金爱莲和15名知青凑钱、借款办起的春华幼儿园,是我市第一所群众集资联办、自有园舍的民办幼儿园;1984年,文成知青李道銮,变卖家产、抵押房屋、砍树造屋,靠自筹集资和政府补助创办了求知中学;1985年,温州大学开始筹建但缺少资金,筹委会创新向社会发行“三元券”,成功募集到资金249.68万元;再后来,乐清七里港8名农业专业户集资20万元,创办全省首家农民私立高中……
民间资金之所以源源不断流向教育事业,主要原因在于改革开放初期,温州公共财力薄弱,教育基础落后。为此,政府引入市场机制,提出“保中间、带两头、活全局”的思路,把主要的教育资源放在义务教育上,高中段和学前教育放手让社会资本进入。这一改革思路,将“小财政办大教育”的窘境转变为“大社会办大教育”的活棋。
上世纪80年代,温州民办幼儿园已发展到1500多所,民办中小学、高中、高职15所。自筹资金、集体集资、合股集资、彩票捐资……一种种办学模式的探索,使温州的民办教育改革走出了一条多元办学的新路子。据统计,温州曾创设国有民办、民办公助、公办民助、企业办学、部门办学、独资办学、股份办学、集资办学等近十种模式。
走进新时代,多元办学的内涵进一步丰富。2013年,翔宇集团入驻永嘉创办温州翔宇中学,这种“管、办、评分离办学”模式引起全国关注;平阳二中委托浙鳌高中管理的“公办委托民办”办学模式,使公、民办教育优势互补得到充分发挥;瑞安瑞祥小学在全省率先采用PPP模式由新纪元集团融资并负责建设运营,10年后交还政府;2016年,总投资3亿元的温州森马协和国际学校建成,无偿捐赠给瓯海区政府,这所全日制民办学校是我市最大手笔的捐资办学。
从单纯的民间办学,到公、民办合作办学、委托、捐资办学,到PPP模式、管评办分离办学,我市社会力量办学模式越来越多样化。目前,全市共有140所公、民办学校结对互助,他们通过各种战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优质发展,为市民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选择。
成长期——阵痛烦恼
创新机制
引来民办源头活水
1993年,温州在全省率先出台《温州市社会力量办学暂行规定》,给予民办教育六个“允许”:即允许按成本收费,允许学生家长捐资,允许投资者适时取回本金和利息,允许自主招聘教师,允许接收毕业生,允许自定教师待遇。宽松的政策环境拓展民办教育的发展空间,也开启了民办教育发展的黄金十年。
在这黄金十年里,“育英系”用短短五年时间,完成小学到高职的全面覆盖;爱绿幼儿园于1998年走出萧江,在瓯海、龙湾相继开办新园;新纪元、浙鳌、心桥等诸多温系民办教育品牌逐渐成熟,温州经验还被写入了1997年国家《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专门增补“政策与扶持”的内容。
但民办教育的自由生长,似乎在新世纪不约而同地碰触到了天花板。
2000年,平阳县国有资产管理局根据平阳县萧江镇政府的请示,认定“萧江镇中心幼儿园及其收益形成的所有者权益,其产权归国家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