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13 15:37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河南省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
(2017—2020年)
为持续推进我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意见》(教基[2017]3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重要意义
经过两期行动计划的实施,我省学前教育取得长足发展。2016年,全省幼儿园发展到18695所,在园幼儿408.67万名,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14%,比2010年提高32.34个百分点,“入园难”进一步缓解,学前教育迈上新的台阶。但是,由于基础差、欠账多,学前教育仍是我省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普惠性资源不足,“入公办园难、入优质民办园贵”,教师数量短缺、待遇偏低,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滞后,管理水平和保教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还普遍存在,仍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期。
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人生起点的公平,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实施三期行动计划,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是为儿童终身发展奠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推动二孩政策落地,保障民生的迫切需要;是推进教育扶贫,从人生早期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各级政府要深刻认识实施第三期行动计划的重要意义,履职尽责、坚定不移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接受良好学前教育的期盼。
二、总体思路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发展学前教育,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的要求,立足于“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紧紧围绕“扩资源、健机制、提质量”的核心任务,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坚持科学规划,优化布局结构,公办民办并举,继续扩充资源总量,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困难群体和薄弱环节;坚持公益普惠,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公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的能力,积极引导和扶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强化机制建设,深化投入、用人和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改革,确保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加强规范管理,强化评估监测,提高保教水平,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三、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到2020年,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普惠性资源覆盖率稳定在85%左右,“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园体制逐步理顺,各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进一步落实。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普遍建立,运行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幼儿园教师配备和工资待遇保障机制初步建立,师资力量进一步加强。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基本形成,办园行为普遍规范,“小学化”现象基本消除。
(二)重点任务。
1.增加普惠性资源供给。继续加大学前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增加普惠资源,改善办园条件。每年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认定、扶持一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逐年提高普惠性幼儿园数量和提供普惠性学位数量所占比例。
2.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在国务院领导下,省、省辖市统筹,以县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理顺机关、企事业单位、城镇街道办幼儿园办园体制。建立与公益普惠要求相适应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完善幼儿园教师补充机制和工资待遇保障机制。
3.提升保育教育质量。深化幼儿园教育改革,坚持正确的办园方向,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锻炼幼儿健康的体魄,激发幼儿探究兴趣,培养积极的交往与合作能力,养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建立健全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体系,推进幼儿园质量评估工作。完善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加强学前教育教研力量,健全教研指导网络。加强幼儿园骨干体系建设,稳妥推进各级示范幼儿园创建工作,逐步形成梯次合理、定位明晰的示范幼儿园体系。深入开展幼儿园结对帮扶工作,整体提升农村幼儿园保教质量。
四、政策措施
(一)扩充普惠资源,提高普及水平。
1.优化学前教育布局。统筹考虑人口政策调整和城镇化进程需要,以县(市、区)为单位,科学规划幼儿园布局、规模。以发展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重点加强脱贫攻坚地区、城乡结合部、二孩政策实施后新增人口集中地区的幼儿园建设。将幼儿园建设用地纳入各级政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扩大幼儿园用地供给,合理确定用地指标,优先保障普惠性幼儿园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