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12 19:55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与《茂名日报》最早的结缘,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那时候正读中学,《茂名日报》发表了我的一篇散文。对一个中学生来说,这是很大的鼓励,自此对文学创作的兴趣浓了许多。也因为当年经常读报,对茂名文坛的往事至今还有不少的记忆。后来离开茂名到外地求学,交通和信息流通不便,与日报的接触少了,但缘分是不会忘怀的。与日报的重新结缘,是在十几年前回到茂名从事高校教育工作,在《茂名日报》上发表了3篇教育论文,总结了自己的一些教育心得。
与日报更密切的接触,则是在我主持中文系工作的近几年。由于网络采编专业方向的开设,我们开始与新闻媒体单位近距离接触,在报社建立了实习基地,合作开展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又因为工作的需要,我个人也开始写作新闻评论,为的是为网络采编学生做一些专业示范。给不同专业学生讲授相关课程的时候,我也常引用茂名日报的各种文章;身边的例子,会更亲切。去年,我指导中文系本科生写出了一篇专门研究茂名日报新闻标题的本科毕业论文。我不能确定这是不是第一篇专门研究茂名地区新闻媒体的本科毕业论文,但我知道这对加强高校相关专业与新闻媒体单位的合作,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同样,开办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后,我们也通过茂名日报等媒体,广泛了解本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状况,跟踪各种相关信息,有效调整发展思路。报社媒体和高校专业的深度合作,为培养素质好、适应性强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实践机会。
茂名日报也为我们学术思想的表达提供了平台。在传媒如此发达的当今时代,如果不是出于某种专门需要或功利目的,学术思想需要在“学术刊物”小圈子内发表,否则学术思想的发表阵地已经不是问题。从事学术研究许多年,对一些复杂的学术现象有了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对某些“学术小圈子”,没有必要去适应。能够跳出小圈子的,就不会再纠缠于小圈子;能够通过一千几百字表达出来的,就不会再铺陈成一万几千字。可以这么说,近几年来自己最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相当部分是通过茂名日报和茂名晚报发表的。也即是说,茂名日报和茂名晚报成为自己发表“学术代表作”的主阵地之一。诚然,思想表达的文体除了论文之外,另外更多地采用了文化散文、社会评论乃至于诗歌等形式。思想能精炼地表达出来,得以传播和讨论,就达到了目的,不需要拘束于一格。茂名日报和茂名晚报对思想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也为地方学术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由于家庭的原因,当年回到茂名工作。但我当年对茂名是不了解的,似乎也不愿意去了解,总觉得外面的世界才是我想要的世界。还是借助于茂名日报和茂名晚报,渐渐对家乡产生了了解的兴趣,产生了建设的热情。通过阅读两报等,我广泛地了解了茂名地区的方方面面,逐渐关心起茂名地区的社会民生、街谈巷议,关心起茂名地区的风土人情、历史人文,进而写了一系列关于地方社会、文化、经济的文章,看作是为地方建设提供自己的一份心力。我跟学生毫不含糊地说过:茂名必须美好,一定美好,为什么呢?因为有我们在!我们在这一方水土生活学习,地方不美好,我们有责任。人人都尽一份责任,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茂名又有什么理由不美好呢!今天,在继往开来的基础上,茂名大踏步往“魅力中国城”、往产业实力雄厚的现代化滨海城市方向前进,是值得自豪的。一个更加美好的茂名的出现,不会仅仅是想象。而在这样一个建设过程中,报社媒体起着的记录见证、引导鼓舞作用,不可低估。
创刊35年,创业35年,35年正当华年。回顾筚路蓝缕的发展历程,办报人和读报人都会有很多感慨。某种意义上说,作为老读者,我是看着茂名日报“长大”的;反过来,作为老作者,我也是被茂名日报“看着”成长的。结缘30余年,相伴而行。正如编辑部致读者文章所言:“踏入新的一年,昭示崭新开端。我们相信,有你同行,步伐更劲。”
潘永辉(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