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10 14:49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原标题:先生之风铸就画院之魂
黄志坚 《龙虬》
刘仑 《岭南四时春》
黄志坚 《双松》
自近日起到9月8日,“先生之风——刘仑·黄志坚艺术文献展”在水荫路“广州画院·先生画馆”举行。
作为广州画院的首任院长,刘仑先生笔下“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白色雪山和“骤雨初霁,云浮绿岛”的南粤翠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梳理他的百岁人生,发现他还能动刻刀,刷油画,并为电影做美术顾问,作品入选教科书且屡获大奖。
作为广州画院的首任副院长,黄志坚先生笔下如虬龙盘曲的红棉和苍劲昂扬的青松,也让人过目难忘;而回望他丰富而多舛的人生,会发现他学识极渊博,理论素养很高,于岭南画派的继承与发展有着精妙的见解。
通过多样的作品和文献资料,观众会感受到两位先生的风骨铸就了广州画院精神品格的底色。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江粤军
刘仑
为人生而艺术 纵横大江南北
1913年,刘仑生于广东惠州。少年时喜欢字画,尤其爱收集香烟盒里的画片。小学毕业后,因为画画好入读惠州中学,更得姐夫陈凤俦的指点,学习《芥子园》和《画学心印》,常临画到深夜,在老师眼里是美术“神童”。受进步思想启蒙,刘仑还为“五一”“沙基惨案” 等纪念活动画了不少革命宣传画,张贴全城。
因此,中学毕业后刘仑顺利考取了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得到陈之佛、倪贻德、谭华牧、黄君璧等老师悉心教导,无论西洋画、中国画都名列前茅。1934年,他到广东防城县任中学美术教师,受鲁迅先生介绍德国版画家珂勒惠支的文章启发,确立起“为人生而艺术”的信念。为响应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版画运动,他利用课余时间上山采石,摸索石刻版画技巧,以当地人民生活为题材,自磨自刻了24幅石版画作品。并将其中较好的5幅寄给鲁迅先生,被鲁迅记录在了《鲁迅书简》中。这些作品构图复杂,层次清楚,气氛热烈,人物生动,是对鲁迅建议“参酌汉代的石刻画像”的最早回应。故刘仑被誉为中国第一位现代石刻版画家。无奈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他的版画作品大多毁于战火,好在鲁迅先生收藏的这五件都保存了下来,才使得他的石刻作品没有彻底被湮灭。现在《河傍》《市街》由中国美术馆收藏,《路边小贩》《劳累》等由上海鲁迅纪念馆收藏。
1935年,刘仑奔赴日本学习木刻,由日本“白与黑”版画社出版个人版画集《北中国乡土玩具集》。归国后,1938年,为应对抗日战争期间物资缺乏,他还自创了竹笔(将竹子一头砸成竹丝、一头削出竹尖),画出《广州沦陷》等一批写实作品。因为效果很不错,后来,胡根天先生将竹笔画推广到美术教学上。
恪守“为人生而艺术”的准则,还让刘仑无怨无悔地纵横大江南北。1948年,他在中山大学任教时,应邀参加毕业班学生到台湾地区进行教育考察后,又独自到台南高山族地区采风三个月,回来后出版了《在台湾南部那边》画册。
1951年,南京军事学院成立不久,急需各方面的专业教员,在赖少其的推荐下,刘仑成为政治部文工团任美术教员,之后又成为《解放军文艺》编辑部第一任美术编辑。自此,他更是自觉深入边疆进行创作,甚至四次重走长征路。1957年,他创作的《红军过草地》油画被中央、军委、总政共同审定为文物并编入教科书。1964年,他创作的《奴隶翻身图》国画荣获首次设奖的“第三届全军美展”优秀奖,受到周恩来总理的好评……种种荣誉,都展现了他“出去,要有猎人的眼睛;回来,要有佛家的心净”的艺术观。
南归雁、情思切
没骨山水开生面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63岁的刘仑从部队转业回到广东,映入眼帘的乡景,迎面走来的乡亲,亲切熟悉的乡音,让他宛如一只“南归雁”,沉浸在鸟语花香的绿色怀抱中,吟诵着《榕公公》,开始激情满怀地创作水乡系列作品,将南国的“绿”与高原雪域的“白”淋漓尽致地展现于笔下。正如他自己在画语录中所说的:“宝剑情歌,绿与白,就是我!”正是在强大的艺术热情支撑下,刘仑创作出别开生面的没骨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