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前教育
从职高生到华师大博士生 杨晓波的独特求学路

 

在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如果你问同学们有什么偶像,一定会有人提到他们的“博士校友”——杨晓波。这位曾在10年前就读中策职校的校友,现在已然是华东师范大学在读博士。他不仅是中策职校第一位考上博士的学生,而且是杭州市乃至浙江省屈指可数的从职校里走出来的博士生。

从职高生到华师大博士生 杨晓波的独特求学路


去年暑假,杨晓波在南京明孝陵博物馆门前拍照留念。

 

10年拼搏,10年求索,自学成才,杨晓波的求学之路别具一格。近日,记者走进华东师范大学,与杨晓波聊起了他的求学历程。

 

 

职校、自考不是弯路 源于审慎选择

杨晓波的父亲50年代生人,读过大学。在父亲影响下,杨晓波从小就显露出语言方面的兴趣,“上小学前,我就学会了很多汉字,普通书报上的文字基本都能识别。”杨晓波说,“唯一的问题是没学数学,进小学面试时,老师给我看日历,可上面的数字我一个都不认识。”

杨晓波觉得,没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没学过数学,是自己在小学、中学综合成绩不好的根本原因。当时的基础教育并没有“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的观念,所以随着课程难度日益加深,杨晓波与同学们在数学方面的差距越拉越大,最后“连自己都觉得是差生了”。

那时,如果能学好数理化,中考时他或许会选择报考高中,但杨晓波觉得读职校并不是一条弯路,在这里他找回了学习的信心。英语、语文的底子不错,又没有物理、化学的拖累,职高三年,杨晓波的成绩稳步上升。2000年职高毕业,杨晓波决定继续求学,通过自学考试,获取本科文凭。

据杨晓波回忆,在他毕业前后那几年,自学考试十分红火,但通过率很低。他所参加的自考培训班总共大概有150名学员,最后仅有20多人在预期内拿到本科学历。

不过,自学考试并没有难倒杨晓波。自考的考察范围毕竟很少超出教材,杨晓波语言基础好、记诵能力很强。大部分课程,他复习2周左右就能顺利通过。其余时间,他全部用来读自己感兴趣的人文社科类书籍,逐步养成了读书、爱书、藏书的习惯。

 

 

孜孜不倦十年苦读 最大动力是兴趣

那段时间,杨晓波最喜欢王小波和钱钟书两位作家,王小波的全部作品和钱钟书的《围城》、《写在人生边上》、《人•兽•鬼》等书都是在那时读的。杨晓波说:“我非常喜欢王小波作品传递出的浪漫、自由思想,而对钱钟书,我更敬佩他对治学的执着。这两位作家的作品都充满了智慧和幽默,对我的影响非常大。”

自考期间博览群书,让杨晓波有了比同龄人更多的知识储备,也进一步发现了求知的乐趣,进而产生了考研的想法。2007年,杨晓波考入浙江工商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专业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回顾求学之路,杨晓波说,学习要从兴趣出发。“我在研究生期间所写的几篇论文,就都源于自身的兴趣爱好。”

杨晓波对港台文学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曾读过香港著名作家董桥所写的10本《语文小品录》。读研时,杨晓波写的第一篇论文就跟董桥的翻译批评理论相关。导师刘新民对这篇文章赞誉有加,鼓励杨晓波结合兴趣继续探索。

研二暑假,杨晓波赴陕西、河南等地旅行。在西安碑林参观和在河南洛阳观看《龙门造像题记》时,他突然想到:书法中分篆、隶、草、行、楷五大类书体,不同书体的英文会是该怎样翻译的呢?回校后,杨晓波专门翻阅了三、四本权威词典,他认为词典中对书体名称的翻译,特别是对书体来龙去脉的解释,相对于现代考古对书法的研究已经非常落伍了。为此,杨晓波写了论文《中国书法书体名称英译对中国书法史的误读》,并发表在了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翻译》杂志上。

该篇论文让杨晓波找到了兴趣与专业的最好结合点。他又先后研究了古碑帖名称英译、古代书论翻译等问题。考取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博士研究生后,他更是将书法文化对外宣传作为了自己学术研究的主要方向。

 

 

高等教育“不拘一格” 求学之路越走越宽

杨晓波说自己是个“倔强”、“较真”的人,比如说,他没有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因为自考时所学专业是英语,而四、六级考试专为非英语专业学生设置;再比如,自考本科学历认证单位为浙江大学,但他不愿在简历上写自己毕业于浙江大学,尽管很多同学靠这样找到了不错的工作。

杨晓波的“倔强”和“较真”可能不会被企业欣赏,但这种性格对他的求学之路却阻碍相对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