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前教育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为例

市场信息网   2018-09-17 10:20:43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评论:

  摘 要:产教融合是高校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目标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结合学校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服务面向定位,以坚持深度融合、共同发展,坚持积极合作、多方参与,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坚持试点先行、分类推进为指导思想,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途径,主要从优化专业设置、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协同育人平台、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完备的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实现了探索与实践,将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研究和实践了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实施产教融合提供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产教融合

  1 前 言

  目前,我国有新建本科院校678所(含独立学院),在非省会城市布点的院校有208所,占全部新建本科院校的51.6%。2015年1月22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部署:“地方本科高校要主动围绕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面向市场需求,以产教深度融合为导向,以培养区域、行业生产服务一线,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应用技术人才和适应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新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将学校的办学、管理和人才培养环节融合于产业链、公共服务链和价值创造链。”从培养目标来看,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是行业企业中应用科学理论从事高技术专业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从培养规格来看,应用型本科教育首先必须以行业需求为本位,在知识结构上要注重知识的复合性、现时性和应用性,在能力结构上以面向行业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2]。因此,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要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必须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途径[3]。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作为贵州省黔西南州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战略调整与改革,牢固树立立足黔西南、融入黔西南、服务黔西南、贡献黔西南的思想,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积极寻求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入点,探索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努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优势特色。本文以兴义民族师范为例,从优化专业设置、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协同育人平台、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完备的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期望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2. 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1 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设置,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专业建设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专业建设要适应、融入、引领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经济社会重点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瞄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围绕产业链调整专业设置。近年来,学校一方面根据州委州政府提出的“大教育”战略,结合边远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基础教育师资缺乏、素质偏低的现状,面向地方基础教育所需学科设置了师范类本科专业群组,特别是围绕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基层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得不到良好发展的问题,积极设置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专业;另一方面根据州委州政府提出的“大旅游”战略,结合黔西南州“打造山地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战略,成立“国际山地旅游发展研究院”,积极整合教学资源,努力发展山地旅游、山地高效农业、旅游翻译、旅游英语、旅游管理等专业方向群组;同时,结合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提出的“大数据”战略,学校设置了物联网工程、网络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大数据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群组;根据州委州政府提出的“大健康”战略,《贵州省健康养生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文件精神,结合黔西南州提出“康养黔西南州”战略,“大健康”产业急需大量人才,学校设置了大众体育、运动康复、休闲体育、山地户外运动、养身健身、安全工程等专业方向群组;根据州委州政府提出的“大民族”战略,学校设置了历史学、文化遗产、民族学等专业方向群组,培养懂民族学相关知识的人才,挖掘布依民族文化以最大限度贡献全域旅游、山地旅游、民族旅游、生态旅游、地方民族间治理与管理等方面的发展。通过提高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吻合度,融入黔西南、服务黔西南,整体上不断增强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和互动性,紧扣行业企业人才素质及能力要求,找准专业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的切入点,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链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打造育人为本、就业导向、注重实效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的特色,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培养了大批急需专业人才,强化了学校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职能,更好地实现了以贡献求发展。

  2.2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