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前教育 >
1万亿中央财政教育支出怎么花?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或成增量重点

 

  本报记者 王峰 北京报道

  国家教育账本

  教育搞得好不好,教育投入提供了重要基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财力虽然很紧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继续保持在4%以上,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安排超过1万亿元。我们要切实把宝贵的资金用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托起明天的希望。

  这些钱花到哪里去?国家账本的支出结构正在优化。这其中,多渠道扩大学前教育供给是战略重点,今年是2020年实现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80%的关键一年;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战略布局,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大发展需要大支持;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战略支撑,应该提待遇、增编制、留人才,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导读

  从总体上看,义务教育、学前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都需要经费投入,但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以及高职扩招100万人无疑是今年教育投入的重点。

  大规模的减税降费,会不会减少对教育事业的财政投入?

  答案是否定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今年财力虽然很紧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继续保持在4%以上,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安排超过1万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2015-2017年,中央财政教育经费只有4000多亿的规模,占当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的比例约16%。如果2019年中央财政教育经费骤增至1万亿,而当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保持此前几年的增长水平,中央财政经费占比将达到30%多。

  中央财政2019年多掏出几千亿,“蛋糕”分给谁?从总体上看,义务教育、学前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都需要经费投入,但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以及高职扩招100万人无疑是今年教育投入的重点。

  从中小学经费里抢“蛋糕”

  “教委2018年拨给幼儿园的经费大大增加了。”北京市一家民办普惠性幼儿园园长3月13日告诉记者。在她参加的某区教育大会的分组讨论上,一些中小学校长“满腹牢骚”,原因是他们去年的教育经费被大幅压缩,转而用于补贴普惠性幼儿园。

  转为普惠性幼儿园后,这家幼儿园每个孩子每个月得到的市级财政补贴为1000元、区级财政补贴约500元,全园共有约300个孩子,每年的补贴约540万元。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3月6日表示,今后3到5年,将实现幼儿园学位能力全覆盖,其中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到80%以上。这意味着,今后几年都将是财政经费的密集投入期。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11月印发的《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国家进一步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度,逐步提高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和支持水平。中央财政继续安排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

  事实上,财政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是在补短板。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显示,2015年时,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在80%以上的国家,学前教育经费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平均为9.67%。 而我国2015年的这一占比仅为3.9%。

  3月11日,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安阳市一中校长黄艳介绍,一个中部地区县,近年来依靠中央奖补资金新建了一批乡镇公办幼儿园,但其运行只有每月150元左右的保教费收入,没有其他财政拨款,教师没有编制,质量无法保障,处于低水平运行状态。

  经费投入不足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幼儿园教师收入低。上述幼儿园园长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北京市公办幼儿园教师月工资在7000元左右,而我们园在民办园中算是很好的了,教师月工资也只有4000元。”

  增加对高职院校投入

  另一个教育经费投入的方向是职业教育。

  2018年,我国普通本科在校生1697余万人,普通专科在校生1133余万人。可以说,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形成均衡发展态势。但从全国的经费总量上看,2016年高职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投入为1.3万余元,而本科教育生均财政经费投入1.8万余元,相差较多。

  事实上,“在发达国家,高职的办学成本是普通本科的2倍多,我国高职人均公共财政投入经费偏低。”一名高职院校教师3月14日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经费保障问题落实不到位,各地生均拨款经费差异显著,不仅体现在省域之间,也体现在一个省内不同地区之间。”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3月3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