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前教育
县域结对,帮扶路上奏凯歌

 

  秋风送爽时节,记者来到位于大别山区的六安市舒城县,在该县桃溪现代农业园区中,记者看到大棚中的芦笋长到了半人高,青翠的绿色仿佛能掐出水来;在百神庙镇双塘村的稻虾综合种养扶贫基地中,记者看到稻田四周的虾塘水位已经降低,晚稻一片金黄,预示着今年的丰收。

  这一切好景象,都源自于2017年宣城市宣州区和六安市舒城县开展的县域结对帮扶工作。近两年时间,舒城县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在宣州区的帮助下,在脱贫攻坚的工程中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助力产业,让贫困户有底气

  在舒城县百神庙镇双塘村,一片片稻田在微风中翻着金黄色的浪花,和一般稻田不同,这些稻田被一道颇深的沟渠环绕着。 “我们这里所有的稻田都是稻虾共养,多亏了宣州区的帮扶,我们合作社的规模从去年的200亩一口气扩张到了1036亩。看现在的长势,今年丰收在望啊! ”百神庙镇虾田谷香家庭农场负责人胡茂坤告诉记者。今年自4月份以来,依靠宣州区结对帮扶投入了190万元,胡茂坤迅速扩大了自己家庭农场的规模,同时也将农场设为该县的稻虾综合种养扶贫基地之一,依靠农场,帮扶了该镇200户贫困户。

  双塘村大丁院组贫困户蒋立明就是受益贫困户之一,尽管他腿脚有轻微残疾,但还是经常到家庭农场务工,“今年农场扩建,我把家里4亩多地流转给了农场,从6月份开始我也到农场务工,捞捞虾子什么的我还是能干的。这4个月,我务工的收入就有4000多元,加上流转土地的2000元、扶贫分红的2000元,我今年收入就有了8000多元。”蒋立明把小半年的收入算了算,脸上露出了笑容。

  受益的不仅是蒋立明,全镇200户贫困户即便不在扶贫基地务工、没有田地流转到扶贫基地,也能一样享受到每年的扶贫分红2000元。“因为这个扶贫基地是靠着宣州区的结对帮扶资金才解决了发展资金欠缺的短板,所以我们以村集体经济组织和贫困户为社员,将帮扶资金注入扶贫基地成立的合作社,再以合作社入股经营主体,每年按照‘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形式将收益分配到村集体和贫困户,尽可能让更多的贫困户能够从中受益。 ”舒城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董玉龙告诉记者,今年宣州区投入结对帮扶400万元在百神庙镇、柏林乡、千人桥镇建立了2100亩稻虾综合种养扶贫基地,带动了545户贫困户增收。

  在桃溪现代农业园区的芦笋大棚中,从宣州区农委交流到舒城县农委的技术人员王世云正在检查格兰德芦笋的生长情况。 “舒城的地理情况和宣州区类似,非常适合种植芦笋,今年种下去的芦笋现在长势非常好,明年应该就能有收获了。”王世云说。今年宣州区投入600万元在舒城县桃溪镇、万佛湖镇、干汊河镇、汤池镇建成了600亩芦笋扶贫基地,带动了5个贫困村389户贫困户分红1000元到2000元不等。

  “原本我们根本就没有想到发展这个产业,也没有相关的技术和市场,多亏了县域结对帮扶,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资金技术,还解决了市场问题,让我们宽了眼界、思路,也让贫困户有了更稳定的脱贫依靠,对我们扶贫工作有极大的帮助。 ”董玉龙说。

  技能培训,让贫困户出路多

  近日,舒城县柏林乡石井村的石美农民专业合作社传来喜讯,该社稻蛙共养项目喜获丰收。村民们将刚刚捕获的黑斑蛙按大小分类装袋,准备卖给来自苏浙一带的客户。当地贫困户方长生扛着两麻袋黑斑蛙,现场卖给客商,赚了一千多元,点着刚到手的钱,方长生乐得合不拢嘴,“产业慢慢搞起来了,我就有了底气,脱贫的劲头越来越足了。”方长生说。

  方长生自幼丧父,与残疾母亲相依为命,后来娶了个残疾妻子,生了个孩子,生活更加艰难。 2014年方长生被评为贫困户,生活略微好转。 2017年,方长生参加了宣州区组织的稻蛙共养技能培训,掌握了技术,后来又在宣州区专项资金的扶持下,流转了土地,参加了合作社。现在,方长生每天一大早就来到“稻蛙共生”田里,忙得不亦乐乎。“以前种水稻,一般每亩只能赚三四百元。今年村里搞稻蛙种养,我把家里5亩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租金2200元。去年参加培训班,我也掌握了一些养蛙的技术,现在在合作社务工,每个月也有2500元。 ”方长生笑着说。

  宣州区农委组织的授课,已举办了数期,培训舒城当地贫困户300多人次。宣州区人社局安排专业教师和相关专家前来培训,主要培训相关种植和养殖技能,以及与农民密切相关的生产技能,让贫困户吃上技能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