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1-11 11:30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走进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 特别报道
芮城县试点任务
● 扩大普惠性资源
● 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没想到村里幼儿园条件那么好,一个月(学费)才170块,哪儿也不去了,就在这儿上。”3年前,山西省芮城县西陌村村民李淑燕打算把3岁的儿子送到50多公里外的运城市上幼儿园,但本村幼儿园的这一切,让她改变了主意。
近年来,芮城县不断强化政府职能,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办园为突破口,多形式扩大普惠资源,着力解决城乡居民“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把优质幼儿园办到村民家门口,让更多像李淑燕这样的村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政府主导,公办园为主的管理新体制使生源回流明显
41万人口,6亿多的年财政收入,“吃饭财政”是芮城县的基本“县情”。作为国家和省两级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从2012年开始,芮城县政府主导,通过落实城乡法人一体、资金投入一体、人员调配一体、保教管理一体的“四位一体”举措,全面启动学前教育城乡一体化改革。
当时,芮城县8个乡镇里的15所农村幼儿园散布在各联校,有的是个人承包。无证办园、违规办园等乱象丛生。
“因为管理差,水平低,有的幼儿园连一个孩子也招不来。”县教科局幼教股股长李俊丽对记者说。
为此,芮城县首先把15所“低质”农村幼儿园悉数“收编”,使之有了“名分”,成为纯公办的县直园分园,分别由4所县直园实行一体化管理,法人代表同为县直园园长一人。县直园向农村分园派出执行园长负责日常运转,明确了管理职责。
“有一年,因工作需要,想选择45岁以下、教龄5年、学习幼师相关专业的大专学历的老师,全县竟然选不出一位。”当年幼教师资的“窘状”,让县教科局局长杜永健记忆犹新。
实施资金投入一体化以后,农村分园所收费用纳入县直园大账,集中交由县国库统一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确保了规模小、条件差的农村分园正常运转。5年来,县里累计投入600多万元,使农村分园办园条件得到彻底改善。现在,农村园教师的工资还高于县直园老教师的工资,教师队伍日趋稳定。
自2014年开始,县委县政府每年都要给教育一定比例的入编名额,2017年,更是由县委书记董旭光、县长张建军拍板,把全县所有入编名额116个全给了教育,仅幼教就有26个。幼儿园教师入编实现了常态化。
目前,全县每个农村公办园都有2—3名公办教师,乡镇中心园每园有5名以上公办教师。
杜永健介绍,一体化改革后,县直园和农村园实行人员统一管理调配,城区教师和农村本土教师“师徒结对”,农村园教师可以到县直园“跟岗学习”,业务能力提高很快。
随着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和水平的提高,生源回流明显,15所农村分园的在园儿童由“收编”时的863人,增加到现在的1326人,净增463人。
“(农村)幼儿园留住了孩子,就等于为农村小学留下了‘苗’。”县教科局副局长肖建宏说,生源的增长为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截至目前,芮城县已投入资金3863万元,新(改、扩)建21所公办园,其中城区园两所,农村园19所,占全县公办园总数的44.6%,全县幼儿园办园条件整体得到改善。
政府主导,建立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重建农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从体制机制上保证了学前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往农村幼儿园投入无主体、师资匮乏、管理水平差、运转艰难等问题,破解了学前教育深层次难题。
回归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深受百姓欢迎
不管“入园难”还是“入园贵”,说到底还是普惠资源缺乏。
芮城县现有幼儿园60所,其中公办园47所,民办园13所。在不断扩大公办资源的同时,如何利用民办园实现普惠资源最大化,杜永健与记者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
2015年,一家民营企业投资2000多万元,新建了3所小区配套幼儿园,可以接收800多名幼儿,能大大缓解城区“入园难”问题。但学费如何收,成了县城居民关注的焦点。杜永健找到这家企业老总,说服他把3所民办园的学费标准降到了和城区公办园一样——每生每月285元。民办园有了实实在在的普惠性质,居民们交口称赞。
“真正和企业老总们接触了你就知道,他们也不都像人们想象的那么逐利。”杜永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