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1-08 08:00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送儿辅导需谨慎 小心乱象迷人眼
教育培训市场的“陷阱”让人防不胜防
昨日,本报“看点”看的是课外辅导。某“名师”在个人网页上晒出了与众多中高考状元的“合影”,而这些照片被网友指称是PS的。他以此与状元攀上师生关系,为自己招生带来了便利。别看这种“障眼法”蹩脚得很,却忽悠了不少家长。
报道出街后,记者接到很多读者的电话。他们除了数落那位“名师”的不是,还讲述了自己替孩子选择家教或课外辅导机构时遭遇的“故事”。故事里的课外辅导乱象丛生,记者做了较集中的梳理,同时采访一些教师、辅导机构对相关方面进行了分析。
江湖骗子爱打“名师”旗号
家住南山区西丽街道光前村的陈建文打来电话说,他看了深圳晚报刊登的《高考状元照被人拿来做广告》的报道后,很是气愤。他介绍,去年他也遭遇到类似的事。
去年,他在一个教育论坛上看到一个自称是“黄冈名师”的人写的一篇文章,讲述自己20多年来培养了多少北大清华学生,还贴出了合照。他的孩子本来在邦德教育上辅导课的,受此影响,孩子转到那位“名师”门下。“名师”收费的确低一些,但教的水平更低。孩子才上了4次课,就被学校老师看出有些异样,“显然是教学不对路子,专业人士一看就知道!”
记者走访深圳科学高中和深圳外国语学校,向一些资深教师请教这方面的问题。教语文的李老师说,现在的确有很多江湖骗子打着“名师”旗号,有的还利用个人网页、微博、QQ等网络工具行骗。
别看有模有样其实无照经营
湖南人杨志峰在盐田经营一个小服装店,经营收入满足日常开支都有些捉襟见肘,但他还是花大钱给孩子报了课外辅导班。上了半年,花了七八千块钱。一天,他听孩子的老师说,那个辅导机构是无照经营。他惊出一身冷汗,这才知道自己省吃俭用省下的血汗钱都填了“黑窟窿”!他去找那家培训机构要求退学退费。“一开始对方还不同意,我一说要去教育局投诉,他们就怂了!”
杨志峰并不是个例,打来电话的家长至少有6位遇到类似情况,而他们要求退费却遭到对方拒绝,好像也不怕他们去投诉。
记者采访某知名培训机构的总监,她说,很多培训机构都没有拿到教育部门颁发的办学许可证,“但他们也有证,就是工商注册”。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工商注册后可以开展教育咨询业务和某些服务项目,但不能招生,也不能教学。“其实很多机构,包括某些全国连锁经营的大机构都存在这种超范围经营的情况”。
假师资往往骗过真老师
龙华新区民治办事处白石龙的黄斌轩是一名小学教师,之前还能自己辅导孩子,但是现在孩子读高中了,再给孩子辅导就力不从心了,所以只好送孩子到某家培训机构去。他说,他是被那个机构强悍的师资力量给“拿住”的,“什么四大校名师啦,什么教师持有某某权威认证啦,什么内地特级教师加盟啦,什么教学、心理、德育三对一啦。”对方的网站也是这样介绍,还有视频和图片,“挺逼真的”。
本来,他了解“在校教师不能外出兼职”的政策,但又一想,重金之下必有勇夫,也就相信了。孩子进去才知道,那些老师的水平连他自己都不如,都是没有多少教学经验刚毕业的学生,有的还是在校大学生。
记者采访邦德教育校长兼总经理江游。江游告诉记者,邦德教育的教师全部都是“自己人”,都是精挑细选来的。对于是否存在名校的老师出来兼职的现象,他说在深圳起码大的品牌机构不会出现,因为“这是政策不允许的,出来挣点课时费要付出的代价太高,一旦被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小机构的夸大宣传会“传染”
某英语辅导机构的负责人刘玲老师说,中国教育市场规模2012年将达到9600亿元人民币。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之下,课外辅导机构纷纷成立。“好像谁都能办培训似的”,教育市场因此变得庞大而零碎,即便像新东方这样的行业老大,也没有占到整个市场的1%。
大量小机构为招揽生源,肆意夸大宣传,把自己吹上了天。刘玲说,其实那些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可能也就来咨询了一下。“好吧,就成了他们的学生了,拿出来大吹特吹。大家都这么吹,一些品牌机构也坐不住了,也开始这么做了,于是就出现一个状元被多家机构同时霸占的现象”。
家住福田的洪秋雁来电说,她帮孩子选择辅导机构,都是从报纸上查阅信息。他说:“现在的信息渠道太多,方便是方便,但往往缺乏公信力”。记者走访在邦德、卓越、学大等一些知名机构学习的学生家庭,家长们都表示是从报纸上、电视上或者正规网站上获取的信息。(深圳晚报记者 石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