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前教育
惠州概况

 

  【地理位置】惠州地处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属珠三角经济区。惠州南临南海大亚湾,毗邻深圳、香港,北连河源市,东接汕尾市,西邻东莞市和广州市,素有“粤东门户”之称。陆地面积1.13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97万人,现辖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设有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 

  【自然概况】惠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北回归线横贯全市。常年雨量充沛,阳光充足,气候温和,年均降雨量2000毫米,平均气温22℃。广东省三大水系之一的东江和西枝江横贯全市,北部多山地,中部和沿海地带多横积小平原,东、西部为丘陵台地。惠州资源丰富,物产丰饶。地下蕴藏有铁煤、钨、钛等30多种矿务。盛产稻谷、甘蔗、花生、荔枝、柑橙等。沿海出产优质食盐,山区富藏山珍野味。惠州还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岸线长223.6公里,海域面积达4520平方公里,水产品种达640多种。


  【人文历史】  惠州为广东省历史名城,自古以来就是东江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传说中仙人乘木鹅翩然而至故得名“鹅城”。 惠州风景秀丽,人杰地灵,故享有“岭南名郡”之美誉。惠州自然景色迤逦,集湖、山、泉、海、江、瀑、岛于一身,有远近驰名的惠州西湖、罗浮山、南昆山、大亚湾、巽寮湾和港口海龟自然保护区等风景名胜。惠州集古城胜景、道教源流、名士遗址、革命纪念地以及瑶乡风情和客家民俗于一体,营造了独具特色的多功能综合旅游体系。 


  【经济发展】惠州市处在广东省经济最发达、发展最活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范围内。改革开放以来,惠州市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已形成了以电子、纺织、机械为主的支柱产业,随着中海壳牌石化项目的建设投产,石化产业跃升为惠州又一支柱产业。2008年,惠州市人民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为主线,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积极应对冰冻、地震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建设“惠民之州”,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市生产总值1290亿元,比上年增长11.5%,高出全省平均增长1.4个百分点,三大产业比例为7.0∶58.9∶34.1。目前,惠州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镭射光头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电话机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电池、电脑、电视机、汽车音响、高级电工产品、线路板和照相机生产基地之一。惠州已成为中国华南地区发展最快、最具活力和最具潜力的城市之一。经过多年发展,惠州已形成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多元化经济发展格局。 目前有来自美国、日本、欧洲、澳洲、香港、台湾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惠州投资办厂,实际利用外资累计100多亿美元。截至2006年底,共有25家世界500强公司在惠州投资办实业或成立办事机构。大批海内外企业、公司的进入,使惠州加工制造业直接连结全球经济链,一个国际性加工制造基地正在形成。  


  【前景展望】2002年11月,中国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正式动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43亿美元,外方投资者是世界著名的英荷壳牌有限公司,该项目已于2006年3月份年正式投产。该项目的成功投产,带来了巨大的牵动效应。预计在未来的5-10年内,该项目将给惠州带来600-100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这个项目的建设,标志着惠州新一轮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奠定了惠州百年发展的格局,必将对惠州乃至广东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目前,惠州正加紧规划及实施三条战略经济带,一是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数码信息企业为内容,打造数码信息产业带,壮大数码信息产业。二是以建设大学园区,吸引国内外名牌大学落户为契机,带动以文化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的文化产业带,发展文化产业。三是依托惠州港大港口的优势,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开辟沿海重化工产业带,发展临海经济,以此打造惠州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前的惠州政通人和,蓄势待发。市委、市政府正抓住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动工建设的历史性机遇,迅速掀起新一轮发展潮,全面推进现代石化数码名城建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委、市政府计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惠州建成“四个基地、一个中心”,即数码信息产业制造基地、石油化工加工基地、对外贸易出口基地、度假观光旅游基地和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到2010年,全市GDP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达到1700亿元,人均GDP超过5600美元。与此同时,全面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力争在3-5年内把惠州建设成为文明生态城市,并逐步夺取“中国人居奖”、“联合国人居环境奖”以及“国际花园城市”的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