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前教育 >
全国政协委员热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如何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几位全国政协委员发表了意见建议。

——编者

  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

  北京理工大学校长龙腾委员:

  服务高质量发展,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要求我们强化需求导向,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全面推进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把立德树人作为首要任务、中心环节。推进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要首先重视对学生品德品行品格的培养。应进一步完善系统化、有温度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尤其注重面向大中小学生全覆盖开展科学家精神教育,引导青少年从我国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奋斗事迹中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技创新规律。在强调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基础上,突出强调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优化基础学科教育体系,这是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技创新规律的务实之策。我们要进一步强化遵循规律培养人才的共识,优化学生不同阶段成长发展的能力素质图谱,深入开展大中小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重构,协同推进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基础学科教育、艺术教育等,为孕育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提供丰厚土壤。

  统筹强化工作合力。统筹选拔、培养、评价等不同环节,发挥招生遴选方式的牵引作用,强化教育评价激励机制的“指挥棒”作用,把有天赋的学生吸引到他们感兴趣的学科专业中来。在培养力量上,打通高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培养人才的壁垒,面向学生积极组织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国界的学习科研活动,拓展科学研究的思维和视野,强化优势互补、协同创新;打通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壁垒,加强研产协作、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不断完善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生态。

  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成斌委员:

  在新征程上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应重点做好“加、减、乘、除”的工作,切实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做好“加法”,就是要紧跟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态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及时调整优化学科设置,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让学校课堂成为滋润科学精神的沃土,帮助学生培养基本的科学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把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培养为优秀的青年科学家,进而培养塑造一批战略科学家。

  做好“减法”,就是要在基础教育中落实好“双减”政策,同时也要为教师减负,避免各种繁文缛节干扰,让他们专心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支持学校开展课外延时服务,利用“第二课堂”开展科学教育、工程教育,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科技启蒙的种子。

  做好“乘法”,就是要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乘数效应。要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社区、企业、科研机构、公益性组织和各类博物馆、科技馆都要积极承担育人功能。积极推进大中小一体化育人,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和产学研协同育人,营造浓郁的学习和创新氛围。

  做好“除法”,就是要破除制约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因地制宜、因校施策、因材施教,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变千篇一律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评价体系改革,更大力度破“五唯”,为拔尖创新人才“松绑瘦身”,让更多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的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动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设置,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委员:

  高校尤其是“双一流”高校在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高等教育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立足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良性循环,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作用,主动参与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