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6-22 23:24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中国幼儿教育反思录:福利性与公益性不应成为历史
马晓华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2000多年前的古训,目前不得不再次提及,面对多发的幼儿园安全事件,需要全社会重新审视中国的幼儿学前教育存在的症结。
“幼儿园安全事件的出现,主要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市场需求膨胀与高等人才匮乏的矛盾;另外是一个体制性问题,过去学前教育是福利性,现在是幼儿教育机构的市场化。”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分会理事长劳凯声对第一财经1℃记者表示。
长期以来,中国学前教育一直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一环。上述两大问题是如何慢慢影响最为薄弱的这一环节的?1℃记者为此一探根结。
逐渐消失的福利性
幼儿学前教育曾经也很快乐。
“很快乐,从来没有被虐过。父母常出差,就送到父母单位的托儿所,记忆已经不是太多,但是也没负面印象,管吃管睡。后来的街道幼儿园叫六一幼儿园,活动不少,参加体操表演什么的,我比较乖,没吃过苦,也没看见这么被责罚的。”一位70后人士的回忆定格在中国幼儿园发展史上的“福利性幼儿园”时期。
新中国的学前教育以福利性质起源。当时为了支援国家建设,方便职工的工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各单位纷纷举办福利性质的幼儿园,幼儿入园完全免费或只交少量伙食费。
“这有历史的原因,20世纪90年代之前,幼儿园、托儿所等学前教育机构都属于福利性事业,由各企事业单位举办,由各单位经费来支出,政府只举办有限的示范性的幼儿园,比如北京六一幼儿园、北海幼儿园等。”劳凯声表示。
历史上福利性幼儿园的好处来自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份有关学前教育的文件《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1952年),其中明确规定,幼儿园的任务之一,是“减轻母亲对幼儿的负担,以便母亲有时间参加政治生活、生产劳动、文化教育活动”。
此后的《幼儿园工作规程》(1989年)第三条规定,幼儿园的任务既是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同时为幼儿家长安心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便利条件”。
从上述文件可见,学前教育在解放劳动力,促进男女平等,维护妇女权益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但随后,这种因解放劳动力所带来的局面被改变了。
“20世纪90年代之后开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各企事业单位将学前教育机构逐步剥离出来,小学、中学、大学,由政府教育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学前教育没有人接手,被推给了市场。因为社会结构、家庭结构的变化,过去以老人为主在家带孩子的教育方式发生了改变,把送孩子到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变成了主要方式,市场需求急剧上升,加上法律和政策也开放,于是大量机构进入这个领域,私立幼儿园数量越来越多。”劳凯声表示。
为了规范“民办园”,近年来修订《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民营资本可以进入教育领域。
“市场有需求,很多人选择当幼教老师,但是办园水平参差不齐,很多老师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还带着民间带孩子的色彩,发生不尊重、打骂孩子甚至更严重的情况。不过法律、政策和政府管理都准备不足,特别是缺少有效的监督,集中出现了一些反常的现象,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这类现象无法杜绝。”劳凯声说。
“中国引进幼儿园以后,1903年才有社会办的幼儿教育,在这之后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是从上到下,从中央到边缘。中国的幼儿教育跟欧洲的幼儿教育发展不一样,欧洲的幼儿教育首先是由工厂办起来,然后社会各个层次接受。而中国的幼儿园先从有权、有钱人的孩子进入,再到一般的普通老百姓的孩子进到幼儿园。”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对第一财经1℃表示。
需求的急剧增长,将机构办园水平、教师素质等问题凸显出来,而被剥离出财政关怀的私立幼儿园,无论是从人才、资金、监管等层面,都在累积着隐患。
“虐童事件虽然发生在个别幼儿园,但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3-6岁阶段学前教育的现状,尤其是师资问题。为了追求速度和地方政绩,财政投入少,教师培训不足。要办好幼儿园必须要有教师,必须要投入。从2010年到现在,每年幼儿教师增加的数量,在20万人左右。但是这些增加的人中,初中毕业的占5%,职高毕业的占20%,其他还有大专和高职毕业的。这些人中,没有教师资格证的人占70%以上。学历是一个方面,素养更重要。”储朝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