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前教育 >
焦点访谈:餐桌内外看变化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一切发展的基础。今天(8月26日)开始,《焦点访谈》将播出系列节目《餐桌内外看变化》,我们先来关注种子。一粒种子,包含成千上万的遗传密码,被称为农业的“芯片”。这米饭香不香、大豆能出多少油、玉米糯不糯、水果甜不甜,种子是关键。中国种子都来自哪里?优质品种是怎么培育的?又该如何保障好中国人的粮食安全呢?今天通过剖析一粒玉米种子,来体验如何打造中国农业“芯片”。

焦点访谈:餐桌内外看变化

盛夏,北京郊区的这片农田里,幼儿园的老师们正带着孩子,收获今年春天他们自己种下的玉米。

玉米,原产南美,500年前传入中国后,逐渐成为中国人最主要的口粮之一。现在,中国人每年要吃掉接近1000万吨玉米,大家对玉米的需求,早已不只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

今天,消费者在菜场、超市里挑选的各类玉米,很少是农民自己留种种出来的,大多都是育种专家们选育的品种。

焦点访谈:餐桌内外看变化

目前在我国,杂交育种仍是农作物最主要的育种方式。想要培育出一款又甜又糯的玉米,首先就要找到优质的甜玉米和糯玉米。对育种专家来说,找到携带优质基因的父本和母本,是育出好种的最大前提。

在位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国家作物种质库里,李立会正和团队人员一起查看刚刚从全国各地收集来的种子。这里是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战略保存中心,除了保存在各地种质圃中的多年生、无性繁殖以及野生资源外,这里保存着45万余份农作物种质资源,光玉米种质资源就有三万多份。农作物种质资源,也是农作物的遗传资源、基因资源,决定着农作物的所有特征性状。

此前,我国曾先后在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开展过两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收集保护了一大批珍稀、重要资源,但当时普查并不全面,还有不少品种散落在各地。2015年,农业部启动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

保护种质资源,就是保护我们农业“芯片”的根本。放眼世界,每个农业强国,都需要拥有强大的种质库。

焦点访谈:餐桌内外看变化

截至今年6月,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已经收集到了11.3万份种质资源。这些新收集的种子,将在田间种植2—3年,定期观测记录,鉴定确认为独一无二的特征后,最终形成一份包含30多项表型特征的“身份证”然后入库。

就在去年,国家作物种质库新库开始试运行。在这里,每一份种子将能保存50年,在这期间,这里的科学家们将持续对它们进行基因测序、深入探究这些种子的遗传奥秘,也为全国的育种专家们提供育种资源,让中国种子的研发掌握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中。

在我国,玉米不但是重要的口粮,更是主要的动物饲料和重要的工业原料,国内玉米产量一直存在缺口。增产是这些年玉米育种的一个重要方向。

焦点访谈:餐桌内外看变化

夏末,在北京顺义的试验田里,黎亮和学生们正在和新培育的玉米品种进行一场特殊的拔河比赛。把玉米茎秆拉到一定角度,精确测量所需要的拉力,就可以直观地看到,这个试验品种抗倒伏的能力有多强。

玉米要提高亩产,提高种植密度是主要途径,但是种植太密,很容易发生倒伏。

黎亮和他的学生们正在培育的这个玉米品种,是一个高产又不易倒伏,适合机器收获的品种,它的抗倒性,正是来自国家作物种质库中保存的遗传资源。

在田间,黎亮一直随身携带着平板电脑,每一株玉米都有一个二维码,他只要轻轻一扫,就能看到这株玉米的所有信息。

在这个试验田里,每个玉米品种只种植一行,两亩地里一共种着1000多个不同品种的玉米。在它们当中,最让黎亮惦记的是这几株看起来不起眼的玉米,被叫作“单倍体诱导系”,它本身并不携带增产抗虫等优质基因,但却能大大缩短中国育种专家们育种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