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9 20:54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27年来,我一直记得师范报到第一天母亲的那句话:“好好学,要做就做一个好老师。”教师这个职业,对我具有一种神奇的吸引力,我沉迷于那种用心灵启迪心灵、用精神感化精神的伟大感。用人民教育家于漪的话说,“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
1998年我刚满19岁,迈出了师范学校的大门,踏上了距离县城几十里的大仓盖镇殷家庄小学的讲台。那一年,我的人生实现了角色大转换——从学生到老师,从孩子到大人,从别人照顾自己到自己照顾别人,从繁华的城市学校到偏僻的农村小学,巨大的反差着实让我措手不及,难以适应。
因为离家远,只能住校,而全校住宿的也只有我一人。年久失修的房子,门已经变了形,大冬天,刺骨的寒风吹进来,纵然炉火通红,我还是被冻得瑟瑟发抖。每天放学后,同事和学生都回家了,空旷的校园里只剩下我一个人,天一黑,就躲在宿舍不敢出去,那时候,好想家,想爸爸,想妈妈!但很快我就忘掉了这些,这个职业给了我巨大的回报,不只是市学科带头人、省骨干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工作者等一个个越来越大的头衔,而是永远无法忘怀的一个个稚嫩的面孔,一个个美好的瞬间,是我所迷恋的教师的价值:用心灵启迪心灵,用精神感化精神。
育人的初体验:用真心唤真心
刚工作的那一届班上有个男孩叫大伟,人如其名,个大,劲大,脾气大,与同学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父母离异后,他与母亲一起生活,成绩总是排在后面几名。为了改变这个学生,我一直坚持每周家访两次,与家长沟通孩子的情况,大伟的母亲在外村打工,每天下午6点之后才回家,每次家访结束时都已是星斗满天。那时候村里没有路灯,我从大伟家出来摸黑骑车5里地才能回到自己家。这么做了许久,大伟在行为和学习习惯上一直也没有太多的改观,我也不知道还要家访多久,内心既焦急又沮丧。有一次家访回来一不小心我连人带车摔在了路边田埂上,第二天我一瘸一拐地走进教室,学生们见状都慌了,大伟可能知道了我是家访摔的,第一个冲过来,搀扶我走上讲台,帮我摆好教科书,还跑到座位上把自己凳子搬上讲台,硬是让我坐下。对视的刹那,我看到这个男孩大大的眼睛里满是关切,透过明亮的眼眸,我看到了大伟那颗善良的心。我拍拍他的肩膀,低头说声“谢谢”,他不好意思地摸着脑袋,漫长的家访,不间断的、苦口婆心的谈话终于迎来了教育的转机。
大伟有了转变的意识,他与同学关系融洽了,学习上也更努力了,过了一段时间,他像换了一个人,乐观开朗了,成绩也逐渐提高。我一直在想,究竟是什么让他有了转变的动力,是我摔倒了引起了他的同情吗?我想还是我的坚持打动了他,我的坚持表达了我的真心,真心一定能换来真心。
教师要有一颗真心,这颗真心就是真的希望自己的学生变得越来越好。教师的工作就是怎么表达这颗真心,落实这颗真心,此后的育人工作我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真心的外在表达是包容和耐心
晓亮,一名先天性智障儿童。年龄比班上其他孩子大两岁,但智力却远远低于同龄孩子的水平。从晓亮来班上那天起,就不断有学生“告他的状”。后来,家长也找到学校来。“老师,晓亮给我家孩子的衣服上抹鼻涕”“老师,晓亮把我家孩子新买的笔拿走了,怎么都不给”……每次我都会用很多的话语跟家长解释,但家长都表示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跟晓亮坐在一起。让晓亮单独坐吗?让大家都疏远晓亮吗?这肯定也不是办法,为了让同学们能接受他、宽容他,我决定尝试每个学生都要成为晓亮的“同桌”。“轮换坐到晓亮的旁边”成了我的班上周一必做的一件事,我不知道这能不能奏效,但我想这是增进孩子相互理解的唯一方式。
为了不伤到晓亮的自尊心,我无法在全班解释该如何做,每次换座位前,我只能悄悄地告诉即将成为晓亮同桌的孩子,一旦发现自己的东西被晓亮拿走了,你不要跟他强硬地要过来,要慢慢跟他解释,如果他还给你东西了,你要夸夸他!我也随时告诉晓亮拿别人的东西不好,这样同学会哭的。
我和孩子们的包容和耐心起效了,慢慢地告状的同学少了!当然,晓亮有时见到很有趣的东西还是会拿,因为他的思维很简单。不过班里的其他同学慢慢地宽容了他这种行为,告状的家长也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