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前教育 >
第二节 观察法基本步骤

 


第二节 观察法基本步骤

  一、明确问题,选择观察对象

  明确问题即选择和确定研究问题,当然,在选定参与观察的研究问题的同时,也基本上确定了观察者与观察对象。因为问题的选择和确立必须考虑到在某一特定的情境里观察者是否能进行自然观察。例如,要研究“教师期望对师生交往的影响”,就需要考虑在什么样的学生、在哪个年级的班进行,观察者应具备哪些知识、能力和观察技能。

  二、制定观察计划

  在观察计划中要规定明确的观察目的、重点、范围以及要搜集的材料、观察的次数,每次观察的时间、采用的仪器、制订哪些表格以及填写的要求等等。

  三、做好观察准备

  观察准备是否充分, 往往影响观察的成败。 只有周密的观察准备,才有可能准确地收集观察材料。观察准备的主要工作有:
  1.确定观察的项目和指标
  根据课题和研究计划的要求,将要观察的方面具体化和指标化。具体化就是将要观察的方面具体成几个可以加以观察的项目。指标化就是给需要观察的项目选定一个可以评价记录并显示出不同程序与水平的指标体系。
  在确定观察的项目和指标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⑴尽量将观察项目具体化,并给以明确的限定,同时,所确立的观察项目与观察的目的应有本质的联系,能较全面地反映与研究课题有关的某些特征的变化。例如,“初一男女生课堂学习状况比较观察研究”中,“课堂学习状况”包含的因素很多,概念很难明确,为此可以抓住几个主要方面来将它具体化,如规定主要通过观测学生举手情况、回答问题情况、课堂作业情况、做小动作及随便讲话情况等方面来衡量,再适当通过课后交谈作为补充,这样就具体明确了。
  ⑵确定的项目是便于观察记录的具体内容。 例如, 在上述课题中,统计做小动作和讲话次数等,就比较容易观察。
  ⑶确定观察的指标时,除定性以外可以定量的要尽可能量化。例如对举手情况的观测,就不能仅以踊跃、积极、稀少、一般等描述性词汇来划分,而可以统计一下男女生的举手率(每一次举手的人数与总人数之比)、举手覆盖率(一堂课举过手的人数与总人数之比)等指标。此外,要考虑便于日后的分析处理。对定性的材料,要考虑如何归纳与分类,对定量的材料,要考虑所选用的统计处理方式。
  ⑷确定的指标不可以模棱两可,不可以提出几个是交叉关系的指标,以避免观察与记录时无所适从。例如,统计答题的正确率,必须考虑学生回答得不全对怎么办,因此就不能仅仅统计对错,还可以设“不全对”一档,并事先规定好各档次之间的界限,避免产生某一答案归入这类与归入那类均可的现象。
  2.选择观察途径和方法
  观察的途径与方法可因人而异, 因课题而定。 一般的途径有听课、参观、参加活动、列席会议等。观察的方法通常与观察途径有关联,常用的方法是直接的参与观察。
  3.观察取样
  观察往往不能面向全体,包罗万象,而要加以取样。下表是几种常用的取样方法。

常用的观察取样方法

取样方法

 

特 点

 

对象取样

 

选取特定的对象进行观察,如教室中的一列学生。

 

时间取样

 

在特定时间内观察所发生的行为。

 

场面取样

 

有意识地选择一个自然的场面,如儿童的游戏场面。

 

事件取样

 

观察一个事件的完整过程,如幼儿争吵。

 

阶段取样

 

选择某一阶段(如期中、期末)进行有重点的观察。

 

追踪观察

 

对观察对象作长期的、系统的观察,以了解其发展的
全过程。

 
 

  4.设计观察表格及记录方法
  为了便于观察记录和观察材料的整理,项目设计应符合如下要求:①每个项目均是研究所需要的指标;②项目数以10个以下为好,并按其逻辑顺序排列;③项目的答案应是确定的,排除那些对不同的观察者可能会作出不同解释的推断性词语。设计观察表格时,要规定观察材料的记录方法。记录观察材料,一般有三种方法,见下表:

观察材料的记录方法

记录方法

 

特 点

 

评等法

 

对观察对象所表现的特征、按所属等级,
在表格中画圈或做其他记号。

 

频数记录法

 

以符号“√”记录对象某项行为出现的次数。

 

连续记录法

 

利用录音机、录像机等把整个过程加以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