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小学教育 >

关于教师教育专业,不得不了解的事

时间:2018-10-18 15:49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教师教育是对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统称,就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实施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等连续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教育过程。

从概念的涵义上讲,"教师教育"可以作两种解释:一是"对教师进行教育",二是"关于教师的教育"。前者主要是指教师的职后培训或教师继续教育,后者包括教师的职后培训和职前培养。[1]

关于教师教育专业,不得不了解的事

教师教育

发展

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并不是简单的概念替换或文字游戏,而是标志着教师培养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的含义,在本质上是有所区别的。"教师教育"较于"师范教育"的内涵更为丰富,更为适应于当今世界的科技知识的更新加速和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体现与时俱进。由"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变直接关系到我国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制度、模式、方法、标准、课程设置、权利责任,关系到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是一项复杂而又意义重大的系统工程。

教师教育更大程度在于提高教师职业精神,为祖国培养更加敬业专业的教师。

感悟

为人师者先正其身后育人。[2]作为老师,应该先自己做个好榜样,然后再来教育学生。为人师者应该先正身,后育人。老师的选拔也很重要,要考虑到(选、用、充、留)!

方针措施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开展以培训全体中小学教师为目标、骨干教师为重点的继续教育,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师资教育的重点,使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为了实现教师教育这一宏伟目标,改革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变传授性的教育模式为反思性的教育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 课堂传授教育模式之特征及其不足

我国现有的教师教育观念与模式是为了适应制度化教育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受世界教育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同时又与我国社会特定历史时期的教育现实,即与中国教育的教情密切相关的。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到80年代,教师学历不合格已成为制约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中小学大量学历不达标教师之存在,使得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小学教师教育主要是进行学历补偿教育,向教师传授本体性学科知识。由此而形成教师教育中突出的、沿袭教师职前培养方式的教育模式--传授。它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 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即教师教育以学习应该教的知识和如何教的知识为主要内容。为了便于教师最有效地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通常将各种知识分解为本体性知识(专业知识)、方法性知识(教育理论,包括心理学知识)及一般性知识(普通文化知识)。各类知识的学习又按学科课程分科推进。教师教育的这种基本指导思想决定了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的下列两个特征。

2. 以学校课堂为中心。因为是以学习学科知识为主,所以便产生了与此相适应的教师教育形式--课堂教学。无论是教师进修学校还是各级教育学院,均视参加教育的教师为"在册学生",以课堂讲授的方式传授学科知识。教学按静听、记忆、考试等程序进行。

3. 以学校教师为中心。整个课堂教学根据预先确定的课程计划为其主要依据,根据学院教师的需要而不是根据受教教师的需要来进行教学。受教教师的课堂参与主要是静听与笔记,较少涉及问题讨论;教学任务在于传授知识,较少以陈述问题方式介绍学科知识;更少把知识置于一定的条件下,把问题置于特定的情境中,因而难以使受教教师在问题解决与问题条件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系。

教师教育的传授模式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重学历,轻学力;重大德,轻师德;重知识,轻能力;重讲授,轻反思;重形式统一,轻形式多样。其结果是,施教教师感到课难上,因而焦虑万分;受教教师则抱怨理论脱离实际、学而无用;中小学校长则声称干扰学校里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虽以行政手段强使教师参加教育,但对教育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一现状,则感到束手无策。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