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小学教育 >

教育助力遵义驶上脱贫快车道

时间:2019-11-09 21:51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遵义位于贵州省北部,是贵州省第二大城市,也是黔川渝三省市接合部中心城市,现有人口800万,国土面积30762平方公里。

1935年,红军长征在这里转战3个多月,召开了彪炳史册的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使遵义成为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形成的地方,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地方,党独立自主解决自身重大问题开始的地方。

●2018年发放各级各类资助资金67953万元,受惠学生近73万人次

●近3年充实教师队伍9724人,其中特岗教师3476人

●近3年,实施教育工程项目2366个,总投资141.69亿元

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产业,让贵州省遵义市花茂村成了回得去的故乡。

汽车拐进花茂村,道路两旁的黔北民居即刻映入眼帘:小青瓦,坡面屋,穿斗枋,转角楼,雕花窗,白粉墙。民居背后是溪水、农田和连绵的青山,虽是冬季,依然可以看到游客。

“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花茂村考察脱贫情况时这样感叹。总书记鼓励大家,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培育主导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2016年,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实现整体脱贫。2017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6万元。此前外出打工是村里年轻人的首选,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乡,在家门口创业或工作。

对于这个转变,花茂小学校长王彦感受明显,她告诉记者,学校375名学生中留守儿童17人,比前几年少了一半多。如今,家长更加配合学校的工作,也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

花茂村是遵义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紧紧围绕总书记提出的实干精神,遵义市把教育作为拔穷根的根本,助力脱贫攻坚驶上了快车道。

条件改善向短板最短处攻坚

走出遵义平正仡佬族乡野彪小学的校门,不远处,“大发渠”横亘在半山腰的绝壁上。

“大发渠云中穿,大伙儿吃上了白米饭。”23年前,大发渠历经36年修建完工,河水第一次盈盈满满流进了大山深处的村子,从此,庄稼地有了水源,乡亲们吃上了白米饭。

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老支书、“时代楷模”获得者黄大发一辈子没念过书,但他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两次修渠中断,都是因为缺少水利知识,因此村里的学校一直是他的挂念。重教育,拔穷根,也成为这个省级深度贫困村乡亲们的头等大事。

平正仡佬族乡干溪福和希望小学校长徐国棋,已在乡村学校摸爬滚打20多年,亲历了乡村教育发生的点滴变化。

3层教学楼是村里最高的建筑,食堂一角废弃的木桌成为学校办学条件改善的见证,操场的塑胶跑道于前年完工,教室里安装了班班通,学校有了计算机教室、功能室、科学实验室,体育器材配备齐全,学生不用自带被子上学,用上了统一发的床褥,宿舍还有了淋浴间和热水器。

遵义近年来积极争取各类资金,优先补齐深度贫困地区办学条件短板。近3年,遵义拿出13.3亿元加快实施“全面改薄”项目500余个。2016年起,全市投入8000万元实施学校旱厕改造计划,投入4.5亿元实施学前教育、城镇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项目建设,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初冬的上午,干溪福和希望小学一旁的干溪幼儿园食堂后厨飘出了阵阵香味,一个小时后,豆腐干炒肉末、小瓜肉末、萝卜排骨和牛奶端上孩子们的餐桌。

同一时间,位于遵义市播州区三岔镇的弘泰源商贸公司工作间内,工人们正忙着蔬菜分拣,这些打包好的蔬菜将在下午装车,送往200多所学校。

为让农村学前教育儿童在学校吃得饱、吃得好,2017年春季学期起,遵义启动8个集中连片县市农村学前营养改善计划,当年7万名农村学前儿童吃上了免费营养餐。2018年秋季学期,这一计划覆盖至全市所有农村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而以学校学生食堂供餐为纽带,遵义积极推行“校农结合”,搭建了学校食堂需求与贫困户农产品产销之间的桥梁。

弘泰源商贸公司总经理成骏介绍,2015年以前,公司采购的蔬菜主要来自云南、广西、四川等地,本地菜并不占大头儿。而随着“校农结合”的推进,本地蔬菜成了主要来源,2018年仅从本地贫困村和贫困户收来的蔬菜就有50多吨。

按教育“搭台子”、乡镇“结对子”、公司“出路子”的思路,遵义教育部门搭建起包含学校、合作社、种养殖大户、配送公司在内的产销信息平台,配送公司按学校的实际需求采购蔬菜肉蛋等农副产品,经检验检疫送往各学校。2018年以来,全市采购贫困地区农产品近4.5万吨。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