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小学教育 >

海南实施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怎么让老师能够流动愿意流动?

时间:2019-10-19 12:03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日前,省教育厅、省编办、省财政厅、省人社厅联合印发方案,明确从2019年起,用3年时间,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这意味着我省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工作迈上了新台阶,进入了快车道。>>>点击查看相关新闻

  师资,一直以来都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领域的痛点难点。流动,历来都被视为促进师资均衡配置的重要路径。现实中之所以会出现教师“流动难”,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在于教师管理体制固化。编制人事关系的束缚和校际人才壁垒,业已成为影响教师流动的“拦路虎”。实施“县管校聘”,探索“编制在县,岗位在校”的无校籍管理,就是要打破传统的人才单位所有制,让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为教师的流动交流创造条件,为师资均衡配置提供制度保障。对于80%土地在农村、60%户籍人口在农村的海南来说,“县管校聘”尤为必要,意义也更为特殊。

  如果说“县管校聘”实现了教师“能够流动”,那么,接下来则需要激发教师“愿意流动”。这方面,国内其他地方在探索“县管校聘”过程中发现并总结的一些问题,应该引起海南充分重视。比如,教师不再由校管,而是归县管,今后可能不会再有一辈子都在某一所学校工作这样的事情了,如何才能提高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再如,流动交流往往意味着教师对工作、生活环境的重新适应,很有可能带来诸多不便、顾虑,如何才能帮助他们摆脱后顾之忧?还如,教师从重点学校转到薄弱学校,从城区转到农村,有时难免会产生“低就”的心理落差,如何才能引导他们调整心态?可以说,这些问题都会影响教师参与流动交流的主动性积极性。

  改革,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很多时候,它不仅会涉及观念的重塑,还牵涉到利益的调整;不仅要大胆破除体制障碍,还要悉心做好政策配套。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印发的实施方案对激发教师“愿意流动”着墨颇多。比如,要求市县(区)完善教师交流轮岗配套措施,加强管理服务,推进农村学校周转宿舍及公共厨房建设;完善区域走教制度,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相关教师相应补贴,等等。应该看到,落实落细上述要求,还需要各地深入调查研究,把情况摸清摸透,避免“一刀切”;问需于教师,多听听他们的诉求,防止“拉郎配”;增强服务意识,多探索保障举措,并将之上升为制度,摈弃“短期效应”。国内其他一些地方,一方面为流动教师设立交通、通讯、住房等津贴,一方面又在职称评定、培训晋升上向流动教师倾斜,有效引导优秀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值得借鉴。

  总之,抓住教师最关注的问题,构建长效的成长呵护和利益保障机制,让流动教师在职业发展上有奔头、在生活待遇上有保障,才能由“能够流动”转向“愿意流动”。如此一来,才能进一步让教师活力在流动中充分激发,师资配置在交流中走向均衡。

原标题:怎么让老师能够流动愿意流动?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