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小学教育 >

叛逆少年的“笔墨涅槃”

时间:2019-10-15 03:41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青春阳光,大大咧咧,一副狂野不羁的模样。90后郑力胜,乐清柳市人,很难将他与书法联系起来。在其学弟楼天逸眼中,学长虽然平时看着嘻嘻哈哈,但一涉及专业就会极其认真。

叛逆又专注,热情又沉稳,这些矛盾的词汇在郑力胜身上集中体现。对书法的复杂情感让郑力胜学书路上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走得更为长远,也让他成为乐清书坛少有的科班出身的新星。

他的学书之路是在母亲棍棒底下走出来的。7岁那年,上小学一年级的郑力胜因钢笔字写得好,便开始跟着地方上的老师学书法。妈妈非常重视郑力胜学书法,宁可放着生意不做,也要“盯牢”孩子写字,而郑力胜只要有一点差错,便会受到“惩罚”,这也使得郑力胜产生了排斥心理,他不喜欢写字。

那段时光有苦也有收获,郑力胜虽然厌恶书法,但练就了扎实的功底,参赛获得的奖状装了满满一抽屉。如今想来,却是当年最讨厌的书法成就了自己,郑力胜不得不感叹妈妈的眼光是长远的。

到了初中,郑力胜在叛逆少年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老师更是把他定位为“熊孩子”,无心学业的他渐渐远离了书法。终于摆脱了多年的束缚,郑力胜如同脱缰了的马儿追寻“自由”,玩嗨了的同时他又隐隐觉得怅然若失。

当他以为与书法缘尽的时候,上初三这一年,人生的机遇来临了。妈妈在上海做生意的那条街上都是乐清老乡,在一次闲聊中,一位来自乐清白石的老乡对郑力胜妈妈说:“我外甥刘海勇就在中国美院教书,你儿子书法写得不错,就应该去考中国美院。”

正是因为这一句话,改写了郑力胜的命运。那是郑力胜第一次知道中国美院,即将上高中的他知道了学书法也能考大学。与永嘉、平阳浓厚的书风不同,当时在乐清很少人知道中国美院,更不知道有考中国美院这样的路径。

于是在16岁的时候,郑力胜做了人生第一个重大决定——考中国美院。高一暑假,郑力胜和妈妈两个人来到杭州,跟着刘海勇推荐的老师周峰开始学习书法考学。那一年,郑力胜见识到了什么叫做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以前参加比赛拿的奖在这里就是小巫见大巫。

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郑力胜一瞬间悟到了书法的境界,对书法的认识完全改变了,世界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他觉得要把握住自己的未来。于是高中三年的寒暑假,郑力胜都在杭州度过,甚至连过年也不回家。从厌恶到发自内心的喜欢,从被动练字到主动去学,郑力胜艰难备考,下定决心一定要考上中国美院。

2012年,郑力胜考入自己的梦想学府——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与篆刻专业。大学期间郑力胜爆发了自己的潜能,在专业上成了拼命三郎,一门心思扑在书法练字上。他本科的同桌兼邻居李炳逸评价说:“本科班里20人,郑力胜是最用功的。”

 


 

令李炳逸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郑力胜生了场大病,恰逢系主任上课,很多同学面对每天6尺整张的楷书作业都坚持不住,而郑力胜每日咬牙坚持完成作业,面对老师指点的地方也一点一点反复修改,耐心调整。

正是因为这样的刻苦,郑力胜的付出有了回报,参展投展作品屡屡获奖。2015年获“陆维钊奖”第七届浙江省中青年书法篆刻展银奖、书学之路全国高等书法教育教学成果展优秀奖;2016年获“沙孟海奖”第九届全浙书法大展银奖、浙江省第四届“温泉杯”书法大赛一等奖……这些荣誉都是对郑力胜书法水平的肯定。

“不做呆板的写字匠。”这是郑力胜对自己的要求,在自我提升上,郑力胜逐渐突破自我,没有人会想到,在大二至大四时间里,语文最差的他竟然坚持每天10页以上,读完了中华书局20本一套的《资治通鉴》。这是他觉得在本科最了不起的事情。由此,郑力胜也从书中领悟到了更多做人的道理和更深层次的学问。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