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小学教育 >

凯风自南,潮涌珠江, 这里说的是广州教育

时间:2019-09-25 18:50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凯风自南,潮涌珠江, 这里说的是广州教育

■8月27日晚,在俄罗斯喀山,中国选手徐澳门(左一)获得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车身修理项目金牌。新华社发

从楚庭到广州,这座在南粤大地上繁衍了2000多年的历史之城,一直不乏育人之史。即使成为世界一线城市的如今,仍能摸到羊城教育的古脉——人声鼎沸的北京路景区,藏匿着古时的书院群;传出朗朗读书声的教学楼,竟是清代创建的古学堂……

风从海上来,潮起珠江口,敢为人先,已融入广州这座城市的血液。在教育上,广州一直发挥着改革创新的精神,喝了不少“头啖汤”,如早在上世纪50年代即率先探索五年一贯学制等。而开放包容的胸襟,不仅容纳了新广州人,更努力为其子女提供公平优质的教育,在全国第一个推出“租购同权”政策。此外,广州人的务实亦体现在教育中,作为制造业大省的省会城市,广州职业教育发展迅猛,既登得了世界竞技台展现南粤工匠水平,又沉得下心成为“智造”与“质造”的高技能人才生力军。

回首广州教育七十载,无疑是这座城市的特质孕育出来的优质教育。同时,它亦培养出不同层次的优秀人才,为广州新的腾飞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版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 娟 沈逸云 罗清峣 实习生 吴蔼玉

■本版摄影: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

高等教育

没有围墙的大学城实现资源共享

几天前,刚刚迎来首批新生的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就以其街区式的绿色建筑、智能化的高科技设备等,俘获了不少大学新生的心。

该校区是广州大学城二期项目之一。15年前,大学城一期正式落成,吸引了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的4万多名师生入驻,成为广州大学城的首批“主人”。

说起广州大学城的兴建原因,1954年,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时,将石牌一带定位为高教区。改革开放后,高校连年扩招,广州中心城区的用地已不能支持高校发展的要求,开辟新的大学园区势在必行。2002年5月,省政府下发批复文件,同意在番禺区新造镇小谷围岛及其南岸地区建设广州大学城,规划面积43.3平方公里。

华南师范大学2004届学生马喜生,至今还记得第一次懵懂被带进广州大学城的情景,“那时候感觉离市区有点远,道路两旁的树木都是新栽的,路上鲜有人来往,心里有点小失望。”但很快,军训结束后的同学聚会,让他有机会坐着381路公交车“环岛游”一圈。他惊喜地发现,大学城的学校和学校之间,竟然没有围墙,“浑然一体,就像是一个只有大学的小城。”更让他惊喜的是,紧接着大学城推行高校间可互选选修课的政策,让他体会到了“无围栏”的大学之门已经敞开。“考进一所大学,拥有10所大学资源。多年后想起来,感觉自己的母校,就是‘大学城’,而不是单独的一所学校而已。”

这,正是当初建设大学城的设计者们期望达到的初衷。15年来,一批批“岛民”来来去去,据统计,已有约60万大学生从这里走向社会。如今的大学城,绿树成荫、设施完善、交通便捷、人气鼎盛、高校云集、宜居宜业,已成为学、研、产一体化发展的国家一流大学园区,是中国南部的“信息港”和“智力中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民办教育

民办初中步步“逆袭” “霸占”中考第一宝座

“老激烈了呢!”越秀区育才实验学校的毕业生谭凯林对当时通过联合考试考进初中的场景还记忆犹新。2015年参加中考的他也亲历了学校拿下广州市中考成绩第一名宝座的过程。后来连续四年,学校中考成绩也都保持第一名的位置。再往前数几年,广州市中考第一的宝座被另一所民办学校广雅实验学校连续数年“霸占”。广州的民办教育是怎么一步一步“逆袭”上来的呢?这得从头说起。

1978年开始我国民办教育以高考补习班的形式初具雏形,1992年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的民办学校光亚学校成立,从此之后,中国的民办教育蓬勃发展,广州更是创下多个全国“第一”:1987年8月,广州市率先为民办教育立法,颁布《广州市社会力量办学暂行规定》;1990年,全国第一个民办教育民间协会组织——广州市社会力量办学协会成立。如今,民办教育已成为广州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州民办教育起初兴起的原因和民情分不开。上世纪90年代,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入广州,居住人口迅速膨胀,随迁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亟需解决。民办教育力量为政府办学提供了有力补充,增加大量优质学位供给,作为公办教育的“补充”。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