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小学教育 >

源头帮扶解贫困

时间:2019-08-31 06:53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2007年至今,已有近4000名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在中国石油(601857,股吧)天然气第一建设有限公司技校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他们靠知识改变命运,靠技术改变人生,真正从根儿上摆脱贫困,走上致富之路。

  杨宇豪是洛阳嵩县人,也是在技校建档立卡的帮扶学生。来自国家级贫困县的他,家庭条件困难,弟弟身患重病,父母均以务农为生,是村里的贫困户,于2016年来到中油一建技校学习焊接技术,即将毕业。按照往年毕业生被各大用人单位提前“抢购一空”的惯例,杨宇豪对就业充满信心,“等俺毕业挣钱了,就能养活家里了,村里也不用再给俺家发贫困补助了。”

  与国家助学金和贫困补助相比,知识和技术才是从源头上拔掉“穷根”的“金钥匙”。

  任永辉的家在洛阳市洛宁县马店乡,家中兄弟2人,父母都是农民,除了种地,父亲偶尔打打零工,家庭年收入不到万元。初中毕业后,任永辉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放弃读高中的机会,决心学一门技术,靠手艺谋出路。

  任永辉经过3年的刻苦学习,2005年从中油一建技校毕业后,来到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模块部实习并工作至今,现任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班组长、高级技师。当第一次拿到3000多元的工资时,任永辉兴奋了好长时间,觉得自己终于长大了。

  凭着过硬的技术,任永辉还获得了上海市农民工先进个人、全国技术能手、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2016年获评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如今,任永辉的月收入已近万元,靠着自己的努力娶妻生子并把家安在了上海,女儿也进入上海当地的公办小学读一年级,成为名副其实的上海人。

  对于还在迷茫徘徊的贫困家庭的学子们,任永辉说:“坚持是最关键的,要坚持学习,磨炼技术,不要好高骛远,要坚信学习上的投入能换来十倍百倍的回报。”

  16级焊工班的杨万欣就要毕业了,他的家在洛阳新安县,家中姐弟4人,母亲务农,父亲在村子里打零工,收入微薄。根据政策,杨万欣入学时学费全免,每年还能领到2000元的助学金。

  但教育扶贫单单给钱给物是远远不够的,更要着眼于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所谓授之以渔,才能终生之用。

  与杨宇豪不同,杨万欣初中毕业后在社会上“闯荡”过两年,在饭店打过杂,在烧烤摊帮过工,因为没有一门踏实的技术,立足都难,何谈致富。

  对于这次“回炉”,杨万欣显得信心满满。“俺几个舅、俺哥都是在中油一建技校上的学,学的焊接,一毕业就到公司上班了,现在每个月都有几千块钱的收入,家里条件比前些年好太多了,所以俺妈也让俺来学技术了。”

  去年金秋报名时,不少来自贫困县的学生在填报专业时都拿不定主意。因为没有再来一次的机会,他们在专业的选择上可能更为谨慎一些。对此,中油一建技校招就科副科长苏彬立说道:“焊接和安装专业更适合贫困家庭的孩子,因为这两个专业目前就业率和收入都是最高的,尤其是焊接,月收入上万元都不是梦。”

  为了提高就业率,中油一建技校还与省内外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苏彬立介绍说:“学生毕业后除了80%分配到公司各个项目,技校还与中石化欣隆检测公司、中航光电(002179,股吧)公司签约设立定向班。这些年,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8%以上,真正实现一人上学,全家脱贫。”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