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小学教育 >

创新优质均衡 揭秘“上海教育”的硬核实力

时间:2019-08-29 19:40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一流城市孕育一流教育,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市。打开世界教育版图,上海是一个熠熠生辉的地标。上海学生两度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举办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夺冠,上海教师在教学国际调查项目(TALIS)中表现总体远超国际平均水平,让世界看到了上海基础教育的硬核实力。

  “上海教育”成功的秘密究竟在哪里?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更多时候是从身边的变化、从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中,体验着上海教育奔腾向前的加速度。

  一部经典沪剧《鸡毛飞上天》,让徐汇区建襄小学的故事流传全国。那还是1958年,为满足适龄儿童入学,国家提出“公办民办并举”的“两条腿走路”方针,永嘉街道吴佩芳等三位妇女在自行车棚里创办了新中国第一所民办小学,创造了“鸡毛也能飞上天”的奇迹。时过境迁,为满足百姓对于家门口好学校的期盼,建襄小学从民办转制为公办,并在新世纪扩大规模、设立分校,从一所办学初期条件简陋的民办小学成长为一所素质教育实验校,办学质量有口皆碑。

  建襄小学的发展路径,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上海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尽最大努力使广大市民都能享有与上海这个社会主义国际化大都市相匹配的一流教育,是上海教育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秉持这一“初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着力建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都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制度破冰 让“最柔软的人群”实现幼有所育

  身穿学位服、头戴博士帽,日前,44名三岁小囡在老师们的牵引下,从园长手中接过了人生第一张毕业证书——黄浦区俊星国际托育园毕业证。跳跳班学员李慕溪的妈妈激动不已:“托育园真正解决了双职工家庭的托育难题,让身为父母的我们感受到幼有所育的安心。”

  适龄儿童人口起伏变化,是影响一座城市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上海现已进入建国以来第三次入园高峰。1992年,上海人口出生数跌到10万人以下,到2007年起上升至16万人以上,近几年,上海出生人口都在20万人左右。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上海人口的变化又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这给全市托育资源的规划和建设带来新挑战。

  然而,大批80后双职工父母正处于职业发展的上升期,同时也处于子女抚育的关键期,解决他们的托育难题,是城市发展必须面对的一大民生问题。

  将“消失”多年的托班恢复,首先要从制度上“破冰”。去年4月,上海市率先在全国颁布3岁以下幼儿托育服务“1+2”文件,俊星国际托育园便是文件出台后,第一个申办并获得政府告知书的营利性托育机构。眼下,全市由社会力量兴办的托育机构已达124家,且有百余家托育机构正在申请设立中。

  遵循“政府引导、家庭为主、社会多方参与”的原则,上海正逐步勾勒出一幅0-3岁幼儿托育的全景图:2019年,“增设50个普惠性托幼机构”被列为市政府实事项目。按照规划,全市16个区已完成52个普惠性托育点的布点工作,计划新增托班73个,新增托额1436个。目前,全市已有411家幼儿园和托儿所开设托育服务,占托育机构总数的76.8%。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提供托育服务的机构达535家,托额达2.4万个。

  此外,3-6岁学前教育规划也提前进入政府部门的视野。上海市教委主任陆靖表示,早在2005年,市教委就已根据上海人口的发展规律预判到上海新一轮人口高峰的来临,并连续实施了三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目前,全市学前教育资源总量已能基本满足本市适龄幼儿的入园需求,学前三年的毛入园率始终保持在92%以上。上海坚持每年新建、改扩建30所左右的幼儿园,利用闲余资源扩大办园规模、适当调控班额,进一步挖掘资源潜能。

  精准施策抬高底部 力促基础教育优质均衡

  一座城市的教育水平,承载着千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家门口的优质教育资源,家长有着强烈期盼。积极回应民生关切,上海在制度创新和政策支持上精准出招,抬高底部,做大公办教育优质资源。

  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是教育惠民的改革创新举措。通过优化资源组合,发挥名校辐射示范带动效应,逐步实现由“家门口上学”到“家门口上好学”的转变。

  2005年,杨浦区成立了打一教育集团,近十年的教育实验让老百姓有了真切感受,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让集团内的学校办学质量全面提升。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