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小学教育 >

徐州贫寒农家培养出三个博士生:孩子多上学才会有出息

时间:2019-08-25 13:29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徐州新沂时集镇,一个贫寒的农家培养出三个博士生。

  这家的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相当长一段时间,他们的家庭收入只靠几亩地以及父亲外出打零工收入。在上大学前,姐弟的学费除了父母举债外,就是靠家里每年养的几头猪。

  如今,三个孩子学有所成,家庭条件也大有改善,这家人想到的是要对社会有所贡献。有姐弟仨的参与,在当地政府部门帮助下,一个颇具技术含量的生猪养殖场开了起来,他们要“用一颗公益之心去经营,用自己双手去回馈社会”。

这对父母说

“孩子多上点学,才会有出息”

  时集镇位于新沂东南侧,以盛产水蜜桃著称,眼下当地万亩桃园的桃花正在盛开。

  西洪村南的振荣生猪养殖社,刘万中正和妻子董振荣在猪舍里给饲料,群猪抢食场面甚是热闹。刘万中笑着说:“孩子们有出息,它们是有功劳的。”

  刘万中今年50岁,脸色黝黑,跟记者聊天时话不多,总是一脸羞涩。妻子比他大一岁,脸上总挂着笑容。他们说,很多人听到他们三个孩子都是博士时,嘴巴都会张成了“O”形。他们家有三个孩子,姐姐刘燕1992年出生,老二刘相1993年,老三刘杉1996年出生,三个人年龄相差不大,从小一起学习相互鼓励,都很懂事。

  “家庭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经历,也没有别人总询问的‘教育基因’”,董振荣告诉记者,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她和丈夫就是觉得“孩子多上点学,才会有出息”。刘万中初中毕业,董振荣则上到了高中。在那个时代的农村,董振荣算得上高学历,因此,在孩子上学事情上,她说自己比其他人有着更多一点的坚持,而丈夫则一直默默支持着她的决定。

  这份坚持并不容易。从女儿第一个上学开始,整个家庭就开始承受了一段长时间的痛苦考验……

艰难过往

夫妻俩避开孩子吃剩饭,饥一顿饱一顿

  夫妻俩原本的住房位于村里偏僻角落,这是刘万中父亲留下的30多年老宅。家里看不见一件像样的家具,更不要说各种家用电器,但家里有最好的风景——墙上贴满的奖状。

  家里的主要生活来源,是夫妻俩耕种的几亩地。从决定让三个孩子上学开始,夫妻俩最先想到的办法就是养猪,每到年关,卖出养了一年的猪,就是姐弟仨下一学年的学费。

  卖猪的钱连姐弟仨的学费都不够,夫妻俩只能不断跟亲戚朋友张口,直到借钱越来越难。当时,刘万中的父亲常年卧床,医药费也是很大的负担。为了让孩子上学,两人只能从生活开支中想办法。“小时候,我俩从没有跟孩子在一个桌上吃过饭”,董振荣说,她只能尽能力让孩子们吃饱,自己和丈夫避开孩子视线,吃着一些剩菜剩饭,饥一顿饱一顿对付。

  姐弟仨都是初中时就开始住校,伙食费是家庭最大的日常开销。董振荣说,一开始,他们制定的办法,是三人每个星期的生活费都是20元标准,再带上几斤小麦到学校。女儿每周都能剩下四五元,老三经常抱怨吃不饱。董振荣说,她觉得老二、老三正在长身体,饭量也会大一些,慢慢的,大姐的生活费只有15元,老三在20元基础上,有时会多增加几块钱。

  “孩子们从来没有抱怨,相反他们经常看我们的伙食”,董振荣说,老二心思很细,有一次周六回家,看到桌上的一盘咸菜,当时就反问,“这不是星期一你炒的菜吗?怎么吃到了今天”。董振荣含糊了几句,没想到当年寒假里,老二带着一串猪肝回家,让母亲给爷爷补身体,剩下的让父母炒一盘。董振荣当时就责问老二,甚至怀疑他是不是偷拿同学钱了。老二回答,他上次看过了母亲吃的菜后,每个星期从生活费里省下了一元钱。“我和丈夫那天都哭了”,董振荣说。

苦尽甘来

历经考验!姐弟仨都圆了博士梦

  董振荣说,她和丈夫为生活奔波,几乎从没过问过孩子们的学习,能够决定学业的,只能是他们自己。孩子也体谅父母的艰辛,每回孩子到家后,他们最先要做的就是帮家里干农活。一直忙到晚上,孩子们才有时间摊开课本复习。

  “我最心疼的是女儿,她给两个弟弟做了一个榜样”,董振荣说,女儿刘燕也是三人中对学业最为执着的。从小学开始,刘燕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级中名列前茅,因为经济条件原因,女儿一直没能选择到教育条件更好的学校,她就自己制定目标,并默默地影响两个弟弟。高考那年,刘燕考上了扬州大学,这本是一个让她遗憾的结果,但是女儿很少表露出来,“她一直都是这样,将压力都藏在自己的心里。”

  刘燕报考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时,家人根本不知道,直到通知书下发了,她才告诉家人——她终于弥补了当年高考发挥失常的遗憾。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