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小学教育 >

江口教育:做活“6+1”下好“扶貧棋”

时间:2019-08-20 18:27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近年來,為堅決不讓學生因貧失學、家庭因學致貧,致力“發展教育脫貧一批”,徹底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江口縣穩步扎實地推進教育精准扶貧精准脫貧,通過政策扶貧抓落地、結對扶貧求精准、均衡扶貧保公平、質量扶貧促提升、職教扶貧謀致富、產業扶貧助發展等六大舉措精准發力,致力達成“杜絕因貧失學、因學致貧”這一目標,因地制宜做活“6+1”,順勢而為下好“扶貧棋”,矢志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全力助推江口經濟社會事業的騰飛。

據統計,2014以來,共計落實國家資助資金3.3億元,惠及學生57.77萬人次。

全民享受平等教育

“教育均衡化”是江口縣教育脫貧的一大重要舉措。江口縣從著力化解城鄉差距、校際差距入手,深入推進學校布局調整工作,堅持走教育均衡發展之路,以求達到教育均衡扶貧目標。

自2011年來,江口縣結合實際,順應時代發展,發揮集中辦學優勢,循序漸進地開展了學校布局結構調整工作。目前,已優化整合小學32所,初級中學6所,該縣“9.5”教育改革發展大會提出的“581”工程,即實現50%小學生、80%初中生和100%高中生進縣城的目標基本實現。據調研得知,張屯中學、官和中學優化整合進縣城后,伴隨著學習條件的進一步改善,學生學習成績較之前有了較大提升,學生們不僅學得開心,又拓寬了視野。同時,江口縣通過師資均衡、辦學條件均衡、全員培訓、送教下鄉、支教援教等方式,進一步拉近了城鄉差距、校際差距,有力推進了縣域教育均衡化、一體化發展。

走進江口縣各學校,好教室、好宿舍、好食堂、好景點“四個好”建設成效明顯,入眼都是一片美麗景象。孩子們都說,現在我們吃在學校、住在學校、學在學校、樂在學校,感覺學校像家一樣溫暖,學得開心、吃得舒心!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現在江口鴻源汽車修理廠上班的楊仕峰,於2014年從江口職校汽修專業畢業,每月拿著3700元的工資。他逢人就說:“誰說就讀職校沒有前途?我現在當起了大師傅,一人工資一家都夠用了呢!”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推進職教扶貧是江口縣又一扶貧舉措。該縣著力深化縣職校“國建民營”辦學體制改革,充分借鑒優質民辦學校先進的辦學理念和科學的管理機制,打造形成有別於原型學校的軍事化管理特色。同時,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校校合作,與縣內工業園區、農業園區及省內外大型企業、大型學校聯合辦學,積極拓寬辦學路子。學校立足於“國建民營”開放靈活的辦學方式,根據專業需要自主招聘專業教師,根據市場需求設立教學專業,積累了一套適合自身發展的辦學經驗,已基本實現了市場化運作,學校管理及辦學水平在市裡同級學校中位於前列。隨著學校影響力的逐步擴大,在籍學生已增加到1478人。

當前,江口職校辦出了汽修、旅游、護理、物管、電子等專業,外聘了專業教師,高標准配置了實訓室,高起點實行了校企聯辦,教學和培訓工作開展有聲有色。在江口職校,職業體驗是學生們最為歡喜的一項活動,因為這項活動既促進了學生的智力提升,又鼓起了學生的“錢袋子”,讓學生還未畢業就能為家庭經濟出力,真可謂“雙豐收”。據了解,江口職校平均每年約有300名學生參加該項活動,創收資金約200萬元,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

辦學至今,江口職校已向社會輸送合格勞動者12000人,就業率達98%,並全面實現對口就業,這些學生均已成為其家庭經濟的主要創收者。

下好教育扶貧這盤棋

“因貧失學、因學致貧”是教育扶貧工作中不容忽視的兩個現象。“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貧困而失學、不讓一個家庭因學生入學而致貧”是江口教育精准脫貧工作中一貫堅持的工作宗旨。

“不做不說,說了就做。教育脫貧不是表面文章,需要的是更多的身體力行。”縣教育局局長楊愛軍一片赤誠的堅定話語,激勵著全局干部職工不斷攻堅克難、奮勇向前。

陳永斌是江口縣2010年貴州師范大學畢業生,家住民和鎮軍屯村老寨組曾於2009年辦理有4000元生源地助學貸款,但其於2013年患強直性脊柱炎癱瘓在床,父母務農且年邁多病,家庭經濟負債累累,家庭生活舉步維艱。2015年1月,江口縣教育局將陳永斌作為因喪失勞動能力無力還款情況向國家開發銀行進行了報告,幫助其爭取到了免予還款處理。同時,對其就讀於江口縣淮陽中學高一(15)班的妹妹陳永燕落實為普高國家助學金資助對象,每學期獲得了1000元普高國家助學金,並向上級部門爭取到2000元資助金,及時幫助其解決了就學困難。“教育扶貧既要扶在學生身上,更要暖在學生心裡。”這是江口教育精准扶貧的工作宗旨。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