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小学教育 >

杭州寄宿制中小学版图不断扩大 到底怎样才算有质量的陪伴

时间:2019-08-15 09:49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网 > 杭州新闻中心 > 科教卫新闻  
 
   

   
杭州寄宿制中小学版图不断扩大 到底怎样才算有质量的陪伴  
2019-04-19 07:31:16杭州网  

钱江晚报(通讯员 陈宏程 记者 梁建伟)

昨天,钱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杭城提供住宿条件的学校几乎全部为民办中小学,超过6成的民办初中提供住宿;近3成民办小学提供住宿。特别是近三年新办的民办中小学,大部分能提供住宿。

面对家长们热议,要不要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教育界也是讨论得不亦乐乎,他们的关键词是:家庭教育和父母陪伴。

12岁是条杠杠

亲情的缺失是无法弥补的

杭州市教科所特级教师、家庭教育专家韩似萍

韩似萍告诉记者,6~12岁是孩子行为模式养成的关键期,生命能量主要建立在亲情之上,如果这个时候孩子离开父母,会造成亲情支持上的缺失;到了12岁之后,这种缺失是无法弥补的。“孩子会根据父母的言行,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但是到了12岁之后,家庭成员对他们的影响就减少了,孩子对家长的教育会有所取舍。所以,如果12岁之前没有建立孩子和父母情感的亲密联系,到初中后就来不及了。”

在韩老师看来,孩子在6~12岁这个阶段接受父母的教育,尤其是父亲的教育,对孩子特别重要。“比如男生接纳爸爸的行为模式,女生接纳妈妈的行为模式。而在当下的小学里,教师结构以女老师占大多数,平常在学校里,孩子和女性接触得较多,如果回到家还没有对父亲的阳刚认知,会导致男孩越来越娘。”

对于住校能让孩子自理能力提升的观点,韩老师并不是完全赞同,她认为教育必须系统思考。“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需要的是丰富的全方位的生活,而不仅仅是培养自律。”所谓的晚上按时睡觉、自己穿衣吃饭等自理能力,其实是家庭教育的内容,如果将家庭教育变成了学校的行为规范,就会淡化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陪伴是门学问

孩子需要安全感和爱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

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孙云晓

在孙云晓看来:“有家长认为,孩子性格开朗,对学校生活的适应性强,送去寄宿就没有问题了,事实上这样的观点是不对的。孩子的适应性的确和性格有关,开朗的孩子更能适应,他们能很好适应住宿生活,但孩子最需要的还是和父母的交流。”

孙教授认为,陪伴孩子是门学问,不是说和孩子待在一起就是陪伴,真正有效的陪伴是建立在家长对孩子的理解之上的。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比如家长在陪孩子聊天、玩耍、出去户外活动时,要关注孩子的潜能优势,并因势利导地将这种优势培养起来,这才是好的教育和陪伴。”陪伴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让他有安全感,这将是孩子一生的财富和力量源泉。

孙云晓对记者说,孩子小的时候更需要父母,“十二岁之前投入一分,胜过十二岁之后投入百分。所以,有责任心的父母应当自己把孩子带大,这是明智的选择。”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通讯员 陈宏程 记者 梁建伟    编辑:郑海云    责任编辑:方志华  

 
『相关阅读』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