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小学教育 >

再見了,“馬背課堂”這最后一課讓人難舍又驚喜

时间:2019-08-14 16:00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原標題:再見了,“馬背課堂” 這最后一課讓人難舍又驚喜

再見了,“馬背課堂”這最后一課讓人難舍又驚喜

再見了,“馬背課堂”這最后一課讓人難舍又驚喜

  山路難行,志願者們用馬匹馱著教學器材,或者肩扛手提著上山,“馬背課堂”因此得名。

再見了,“馬背課堂”這最后一課讓人難舍又驚喜

  孩子們的歡笑“治愈”了所有支教辛酸。

  山路彎彎,馬蹄聲聲。一群年輕的學子牽著馬匹,深一腳,淺一腳,行走在山與山之間……這一走,便是五年多。

  2014年,貴州省鎮寧縣八河村,來了一群揚州大學的志願支教老師。為了克服山路崎嶇,志願者們用馬匹將一批批教學器材搬上山,大家親切地把支教活動稱為“馬背課堂”。今年8月初,“馬背課堂”再次來到山區開展教學。這一次,志願者們發現,蜿蜒的水泥路從山腳延伸到林莽深處。隊長李若牽著那匹熟悉的棗紅馬,這次是這個“老伙計”最后一次馱著教具進山,“馬背課堂”將結束歷史使命…… 紫牛新聞記者 陳詠 通訊員 張運 受訪者供圖

  歷時5年的“馬背課堂”

  心靈的震撼:大山深處的孩子讓人心疼

  2014年4月,一次偶然的機會,揚州大學支教團隊走進了貴州省鎮寧縣八河村的村小。這裡坐落在高原的崇山峻嶺間,幾年前,不少寨子幾乎與世隔絕,馬匹便是他們通往山外的主要交通工具。

  年輕的教師們來到了村小,雖然早已給自己“打了預防針”,但眼前的情景還是讓他們驚呆了:教室是用竹片圍成的,上無片瓦,一塊斑駁的石棉瓦就是教室的大門。

  大山裡教室和老師都是十分緊缺的,有些村小隻有一兩名老師,兩三個年級的學生們緊巴巴地共用著一個教室。大部分班級隻能上語文和數學兩門課,同齡孩子們都能接觸的科技文藝、審美教育、心理健康等第二課堂素質拓展教學內容,在這裡幾乎都是空白。

  “寨子裡大部分教師的年齡都在50歲左右了。受制於知識結構、教育理念和精力,不少學校根本沒法開設其他課程。”當地牛田小學校長馬龍舟感慨道。

  “冰淇淋為什麼是涼的”、“長城是建在雲朵上的嗎”、“城市的高樓比眼前的大山還高嗎”……孩子們眨巴著好奇的大眼睛詢問遠道而來的老師們,他們稚嫩而天馬行空的問題也讓年輕的老師們陷入了沉思。

  回憶第一次走進大山裡小學的場景,第一屆支教團團長陳晟告訴紫牛新聞記者:“這裡的孩子大部分從未走出過大山。他們對外部世界的了解,僅僅來自課本和老師的描述。孩子們的問題,讓我們心酸,也讓大伙堅定了來這裡教學的想法!”

  開課了:哥哥姐姐為山裡孩子打開眼界

  2014年6月,第一批揚州大學的志願者們,開始在這裡駐扎,為了給孩子們拓展教學,建起流動的“第二課堂”。

  志願者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從山下把一批批教學器材搬上山。山區裡交通不便,從山下到村小,有六個小時的荒山野路,而且山路崎嶇,隻能用馬匹把這些器材背上去。

  “剛開始的時候,我們租用山民的馬匹,后來得知是我們的公益行為,家長們便自發組織起來,輪流送我們上山。”志願者陳晨告訴紫牛新聞記者,就這樣,指南針、風向儀、靜電發生器、電腦、投影儀、多媒體……都上山了。這裡山路極其難走,有好幾次,志願者們幾乎是貼著山崖邊緣往上走,腳下就是萬丈深淵,十分危險。“但看到孩子求知的眼神,感覺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馬背上的第二課堂”就這樣組建了起來,而這條路,一走就是5年。揚大的志願者換了一批又一批,學長離開,學弟學妹頂上。

  志願者們還發動遠在揚州的老師同學,大家通過義賣、義演甚至是撿廢品等方式籌集支教費用。團隊還聯系愛心人士為孩子們捐贈物資,當愛心人士把助學金發放到學生手中時,卻有幾名學生捧著助學金,用顫抖的聲音說:“老師,這個錢交給您,幫我們買一些課外書吧。”

  孩子們稚嫩而清澈的聲音,讓在場的所有人淚奔。

  志願者的到來,給山裡的孩子們帶來了新的知識,從音樂體育到天文地理,再到生活常識,新鮮的課程內容,讓學習不再枯燥乏味。

  300多志願者,4000余課時……

  “為什麼大家能堅持下去,不怕艱苦,不怕危險?因為當地的孩子太需要我們了,他們應該和其他孩子一樣,了解外面的世界。”志願者李文慧對紫牛新聞記者說,幾乎每一次上山前,總會有孩子提前迎接、等候他們,這讓志願者特別感動。

  志願者陳晨也說:“家長的淳朴和熱情,期盼和真誠,讓我們覺得自己的行為是多麼有意義,甚至神聖,也感覺到所做的還遠遠不夠。”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