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小学教育 >

雨湖区三大措施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时间:2019-08-05 15:32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雨湖区鹤岭中心校“四点课堂”。(雨湖区教育局供图)

雨湖区鹤岭中心校“四点课堂”。(雨湖区教育局供图)

城乡互动 定向培养 政策激励

雨湖区三大措施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湘潭在线1月24日讯(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肖中华 通讯员 周密)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关键在农村,农村师资薄弱成了不少地方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拦路虎”。

8年前,鹤岭镇、姜畲镇行政区域规划调整至雨湖区,使得该区成为典型的城乡二元地区:农村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60%,农村学校占全区中小学校的60%,农村学校教师占全区在职教师的48.5%。

通过多年探索与创新,雨湖区找到了扫除“拦路虎”的良策:城乡互动,定向培养,政策保障。三大措施补齐农村师资短板,使该区在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上跑出了“加速度”。

在去年湖南省第三轮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两项督导评估考核”中,雨湖区教育工作实绩被认定为优秀等次,在全省同类地区排名第一,被评为湖南省第四批教育强区。因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力度大、措施得力、效果明显,省人民政府奖励该区2018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综合奖补资金500万元。

城乡互动:城区教师到农村任教,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

根据雨湖区教育系统城乡教师轮岗统一部署,金庭学校数学老师李勇2017年9月开始到农村立新学校任教。

农村孩子基础相对较差,家庭教育比较薄弱,相当一部分家长缺乏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与意识。为改变这一现状,李勇建立了家长群,加强与家长沟通,将数学题目、解题思路与技巧及时发到群里。一些家长积极跟进,取得了理想的家校合作互动效果。

为了推进城乡一体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从2014年开始,雨湖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建设“1+1+1(强校+弱校+农村学校)教育生态圈”的思路,由1所城区强校为主导校,与1所近郊薄弱学校、2至3所农村学校结成合作共同体,共建立了8个小学教育生态圈、3个初中教育生态圈。

为此雨湖区建立了以工作绩效和实际贡献为主的教育生态圈动态管理机制,区政府每年拨付生态圈基本运行经费120万元,明确“跨校任教”课时补贴每节30元,“城乡换岗”教师交通补助费每人每学年8000-10000元。近三年,共发放津补贴300多万元。

据雨湖区教育局提供的数字,2018年雨湖区城乡换岗31人,跨校任教35人,流动支教174人,三区支教8人,共计248人参与均衡配置工作,教师交流比例达到14%。

通过网络联校、城乡换岗、跨校任教、流动支教、校际交流帮扶等形式,破解乡村优质教学资源不足的难题,使教师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雨湖区城乡学校师资差距不断缩小。近四年来,雨湖区农村教师获奖人次由8年前的161人次增加至2018年的462人次;农村学校科研课题实现零的突破,15个课题在市级立项,3个课题在省级立项。

定向培养:公费定向师范生成农村师资队伍中的生力军

陈晓燕是2015年分配到雨湖区鹤岭镇立新学校的公费定向师范毕业生,学语文专业的她兼学校的美术老师,自编美术教材教孩子们画画,以优秀的教学成果争取了国家级扶持项目——蒲公英行动,凭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农村学校美术课现状,拓展了农村孩子审美空间,并成功为农村孩子办起了画展。

老家位于雨湖区姜畲镇七里铺的王怡娱,2009年以定向师范生的身份考上湖南第一师范学院,2014年毕业后被分配到雨湖区鹤岭镇中心校司马学校任教。她自学了本科专业,普通话一乙,英语过了六级,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2015年至2017年被外派到菲律宾任汉语教师。“外派经历开阔了我的眼界,丰富了我的阅历,使我回国后面对乡村孩子时有了更好的教学心态与方法。”

“公费定向师范生专业素养强,肯钻研,干劲足,很有老师范。且老家在当地,留得住。”在农村从教38年的鹤岭镇立新学校教导主任姜海云,对这几年来分配到农村任教的公费师范生赞不绝口。

这几年来,雨湖区抓住国家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这一政策,每年都争取了20多名优秀初中毕业生去湖南一师深造,2018年更是争取到了46个名额。“通过三至五年的培养,这批师范生将成为雨湖区农村师资队伍中的中坚力量,看着他们这几年来在农村教师岗位上出色的表现,真是爱煞巴人。”谈到定向师范生这支生力军,雨湖区教育局局长谭先玉眉飞色舞。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