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小学教育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崔颖:招生政策稳定 新增两个专业和方向

 

  新华网北京5月21日电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由原北京经济学院和原北京财贸学院于1995年3月合并组建的北京市属重点大学。经济学、管理学学科是学校的主要特色和突出优势。"对于进档考生,实行分数优先、遵循志愿原则。认可加分、一加到底。"近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招生办主任崔颖做客新华访谈《2018高考情报局》,据她介绍,2018年学校的招生人数和规模预计保持稳定,考生可参考2017年该校的招生人数和规模。

  新增两个专业和方向

  据悉,2017年首经贸招生2510人,在京计划1700余人。在京投放批次为提前批B段、提前批C段和一、二批次;京外面向31个省市投放批次为一批次(本科批)。

  崔颖介绍,学校在京的提前批包含了B段的"双培外培"和C段的"农村专项计划"。其中"双培计划"采取"3+1"培养模式,由市属高校和央属高校联合培养。前三年在央属高校学习,后一年回到首经贸学习。2018年合作的央属高校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外培计划"由学校和国外的名校联合培养,采用"1+2+1"的模式,即第一年和最后一年在首经贸学习,中间两年达到国外高校的要求后在国外学习。目前合作的高校为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和美国罗格斯新泽西州立大学。

  目前,学校开设了44个本科教育专业,其中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北京市特色专业、2个市属高校首批一流专业。需要注意的是,今年学校新增两个专业和方向: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信息技术);大类招生专业为公共管理类、工商管理类,并进一步优化了工商管理类大类招生的专业涵盖范围。

  人才培养特色:多样性、交叉性、开放性

  人才培养也是学校的一大特色工程。多年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以培养"崇德尚能,经世济民"之才为己任,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学校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相结合。"崔颖表示,学校人才培养特色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概括:多样性、交叉性、开放性。

  " 多样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大类招生,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兴趣再进行选专业;二是,实施特色班的培养模式。比如开设实验班、国际班、卓越班等等。实验班模式培养主要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国际班主要是为了开拓学生的全球视野和提高国际化水平,卓越班主要是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是,主辅修双学位制度。学生除了主修自己的专业以外,在大二时达到一定条件可以申情辅修第二专业。

  " "交叉性"主要体现在专业的联合培养,即基于两个学院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优秀的师资队伍进行联合培养。"崔颖举例说,电子商务专业就是由工商管理学院和信息学院联合培养,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是由统计学院和信息学院联合培养。此外,"双培外培"也是学校交叉性培养的体现。

  " 开放性"主要体现在学生除了学习自己的专业以外,还可以跨专业选课。另外,学校授课形式多种多样,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此外,学校还有转专业制度。"机会有一次,目前转专业政策是根据学生大一的成绩。"崔颖进一步解释说,有一批次、二批次招生的专业,转专业的时候,只要学生达到转专业条件就可以在全校范围内申请转专业。除此之外,开设国际交流项目也是学校开放式办学的体现,崔颖介绍,学校开设了许多采用英文授课的专业,比如金融学(国际金融英文班)、工商管理(国际会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金融管理)等专业。国际交流项目目前开展的范围也很多,目前学校与全球33个国家和地区132所大学及研究机构签署校际合作协议,合作院校遍布北美、欧洲、亚洲、大洋洲、非洲等地区。学习形式包括短期暑期交流、一学期或一学年交流、本硕博联合培养等。学生交流项目均采取学分互认方式。

  重视贫困地区孩子上学难题 扩大招生规模、减免学费等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解决一些偏远、贫困地区孩子上大学面临的困难。近年来,首经贸一直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为这些孩子开辟了形式多样的"绿色通道"。据崔颖介绍,每年学校面向北京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学籍和户籍均在远郊区县的农业户口考生,大约招收40个学生。同时面向京外(四川、湖南、湖北、云南、河南、陕西、贵州)七个省市招收国家贫困专项的学生。学校制定了一套支持家庭经济困难成长成才的支持体系,形成了以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为主要内容的多元化、全覆盖的资助服务机制。

  开设完整的就业创业辅导课程 就业率连续多年稳居9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