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小学教育 >

大学生研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四篇

时间:2018-10-01 15:09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分享至:

大学生研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四篇


孙xx,23岁,中共党员,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社会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二年级

  经常听到的一些革命故事,优秀党员事迹对我们中华儿女,新时代学生党员起着积极的教育意义,伟大的领袖们在我们心中都是毅然于神坛的人物。

  而这本书,将习主席的七年知青生活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纪实记录,做到了"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领袖人物的故事",让我们更能体味那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现实意义;更能理解为什么"理想信念"是每一名共产党员的精神之钙;更鼓舞了自己要坚定立场,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郑xx,19岁,中共党员,建工学院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生三年级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1969到1975年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的经历。书中有“三最”令我印象深刻,即习近平总书记当知青时“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待在农村的时间最长”。1969年,年仅15岁的习近平毅然决定放弃在北京优渥的生活条件,到陕西去当知青,到最苦最难的地方去磨炼自己,到最贴近农民的地方去施展自己的抱负。

  “近平还是那个为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打拼的‘好后生’”“他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近平这个人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志存高远。但他的远大理想,恰恰不是当多大的官,走到多高的位置,而是看似平凡的‘为老百姓办实事’”……正是在梁家河的七年艰苦岁月里,七年的宝贵的实践经历中,让习近平知道了中国人民的需求是什么,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以至于在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能够以从容不迫的气度与非凡的智慧,解决了很多过去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了很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事,在世界局势复杂多变的今天,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读完这本书,让我想到唐代诗人李贺的那句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青年人,本应是国家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年轻人,就要有开阔的视野,宽广的胸怀,坚定的信仰与足够的担当,能够将国之重任抗在肩上,而不是以安逸苟且作为个人之所求。同时还要脚踏实地,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实践中去探求真理,检验真理。

  最后,我想同大家分享一下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视察中国xx大学时讲的一句话,“青年人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吾辈当自强,愿诸君都能将国之兴衰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为中华之崛起,民族之复兴而艰苦奋斗!

  
张xx,19岁,共青团员,管理与经济学部金融学专业,本科生二年级

  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我受益匪浅,启发颇深。作为一名大学生,学习习近平主席知青岁月的事迹可以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当时的知青也同样是年轻人,同样是祖国的下一代。身为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接班人,读罢此书,我主要有三点启发。

  一是当代青年须艰苦奋斗。我国目前正飞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速路上,艰苦奋斗,早已不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的刚刚下乡是经历的“四大关”,而是愿意投入精力,专心的、不贪安逸的去做好自己的事情。

  二是当代青年应博思进取。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不断成长中,我体会到,勤于思考,不断进取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很大的重要性。当代青年唯有不断汲取知识,不断在学习中思考,不断向身边优秀的前辈看齐,才能长成国之栋梁,担起建设国家的责任。

  三是当代青年要学会沟通。习主席从来都是为人和蔼,亲和力强,群众基础好。而且从习主席做事之前,会先将人心连在一起,疏通心结,就能看出习主席的沟通能力很强,于是启发我在后续的学生工作中,多做沟通,然后再做工作,工作效率和质量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有效提高了。

  范x,23岁,中共党员,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研究生二年级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对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有了更全面感悟。总书记不愧是知识青年的优秀代表,在最好的岁月,投身于人民群众中去。在实现自身成长的过程中,磨练意志,服务人民。

  作为青年学子,学生党员。我更加觉得本书对我们的学业工作有巨大指导价值。首先,青年人要广泛读书,涉猎知识。文中曾经提过,在同龄人都跑出去玩耍的时候,习近平能够踏下心来读书,即使在如此境况下也保持强大的求知欲。通过深入地思考研究扩展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格局。习总书记在知青岁月中带领群众发展生产。打坝修梯田,一直在为群众考虑,一直在与群众交流。读书与思考,培养的是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