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小学教育 >

基层就业,如何从“趋势”到“常态”

时间:2019-07-03 09:04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原标题:基层就业,如何从“趋势”到“常态”

基层就业,如何从“趋势”到“常态”

  河北省南和县贾宋镇苏史张村大学生村官高玉(左)帮助农户在大棚内进行吊秧。新华社发

基层就业,如何从“趋势”到“常态”

  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上墅村,四名大学毕业生在商讨自己所创办的民宿和农业公司的规划。新华社发

  【关注就业问题系列之一·观察】

  编者按

  又一个毕业季。各地高校纷纷开启“春招”模式。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既是民生,也是国计,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关高等教育健康发展。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与此同时,各地各高校纷纷出台政策意见,拓渠道、稳就业。截至目前,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工作找得怎么样了?与往年比,有哪些新变化、新特点?促进大学生就业,哪些问题需要思考?

  从今日起,本报将持续关注就业问题,为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实现建言献策。首期,我们聚焦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共同探讨如何构建让大学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

  24岁的古丽米热最喜欢的风景,是新疆伊尔克什坦口岸园区的日光。作为北京林业大学2017届本科毕业生,两年前她放弃了在北京的工作机会,报名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成为这里的一名基层工作者。

  从最初的不适应、苦闷,到工作中游刃有余,如今的她,成了单位同事口中“爱笑的小米粒”。她说,在新疆的每一天,都是奋斗的一天,都是能为自己、为他人创造价值的一天。

  近年来,国家积极出台各种鼓励基层就业的政策,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把目光投向了基层,就业心态更趋理性、务实。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对此心存纠结:有人担心发展受限,也有人担心期待与现实落差太大。

  那么,如何让大学生下得去、留得下、干得好?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从“趋势”到“常态”,又需要做出哪些努力?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1.大学生基层就业,有数量更要有质量

  “请朋友圈各位走过路过的帮我选择一下,A还是B?”这两天,上海某高校2019届毕业生林然在微信朋友圈里晒出了两份offer。

  “一份是老家基层机关事业单位的文职工作,一份是省会私企的技术岗位,各有利弊。我和爸妈分析了好久,实在选不出来。”随着签订合同日期的临近,她决定在朋友圈求助:“哪份工作被选的多,我就签哪个。”

  近年来,就业空间较为宽广、竞争压力相对较小、就业成本相对较低等优势,让基层逐渐成为众多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选择。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8年近2000名在读和已毕业大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82.3%的受访大学生考虑到基层就业。但在“下得去”的格局已经初具雏形的情况下,“留不住”“干不好”“流不动”等问题也难以回避。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蒋承在2003年至2017年之间8次对全国高校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归纳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趋势的基本特征。他发现,从生源地与就业地分布来看,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主体是来自县城、乡镇和农村的学生。而从人力资本水平与就业地分布来看,选择基层就业的比例与学历层次呈负相关,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学历以本科和专科学历为主,且专科生选择基层就业平均率高于本科生;学业成绩排名中下等的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就业的人数更多。

  “这说明选择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本水平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从趋势到常态,需要实现的是更高质量的基层就业。”蒋承告诉记者。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林然式的迷茫,使得不少大学生在面对基层就业选择时顾虑重重。

  北京林业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闻亚告诉记者,这种在“入口”处的不坚定、没想好,是导致基层就业质量不足,甚至人才流失的重要因素:“一部分大学生选择去基层工作,把它当成一个跳板,把自己当作一个过客,而不是真正想扎根基层。还有部分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是被动就业,工作中的想法如果得不到重视,很容易丧失工作积极性,造成流失。”

  2.不下基层,不是怕吃苦,而是担心发展空间受限

  为何迷茫?去基层就业,大学生最看重的是什么?最担心的又是什么?

  记者随机采访了10余名大学生,发现多数不愿赴基层工作的大学生都担心基层工作琐碎无聊,更有大学生担心未来的人生会在一成不变中度过。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