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小学教育 >

衡阳师范学院“她世界”:女大学生的“成长导航”

时间:2019-07-01 04:33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新华网北京3月18日电 这是湖南首个专为女大学生“量身定做”并实践了14年的教育项目,也是湖南首批思想政治教育特色成长辅导室和大学生道德素质提升工程项目。

  14年的不懈探索,收获了极具成色的回报:这里走出了伦敦残奥会金牌获得者蒋芬芬、“全国十大孝心大使”陈明珠、“全国基层就业先进典型”杨梅、“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刘莎莎、湖南省第四届“争做新时代向上向善湖南好青年”彭烨等一大批女大学生励志成才的典型人物。近5年来, 这里有123人获得国家奖学金,占全校 87.86%;1128 人考上了研究生,占全校的74.5%;平均就业率达92.28%,比全校高0.22个百分点。

  这个教育项目有个好听的名字:“她世界”。

  专为女大学生“量身定做”

  3月8日,“三八”国际妇女节,全世界女人们的节日。而在衡阳师范学院,这一天还多了一个节日内容——女大学生们的专属节日:女生节。

  为什么衡阳师院的女生们有这个特殊节日呢?这要从十四年前一个教育项目的正式启动说起。

  2005年3月8日,对于该院外普通话学院的女大学生们来说,是特殊的“妇女节”——以“弘扬‘四自’(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精神,提升女大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的“她世界”女生教育项目正式启动,这是全省首个专门针对女大学生的教育项目。当日,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李丽等10余位校内外辅导员被聘为“导师”。

  此后,每年的3月8日,“她世界”都会举办针对女大学生主题教育月活动。随着活动影响力日益增大,这一天也就成为学院女大学生们的“女生节”。

  有人或许会感到疑惑,这个教育项目为什么只针对女大学生?“她世界”创始人之一、曾任工作室主任8年、一直担任导师的唐艳老师告诉笔者,21世纪以来,女大学生在高校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几乎占据大学生群体的“半边天”,衡阳师范学院更是如此,多年来女生人数一直占70%以上,而外普通话学院更高达90%以上,因此,女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做好了,学生工作也就成功了大半。

  但长期以来,大部分高校开展德育工作时对男女生“一视同仁”,或忽视女大学生性别特点,只开展一般性的德育工作,或以单纯的理论教学(如“女性学”)来承载女大学生德育工作,或以封建传统的教育内容(如“女德”)来教化女大学生。

  “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在就读、就业和成才过程中面临更多困难和挑战,情感和人际关系上更加脆弱、心理困惑更多,因此,传统德育教育模式,难以适应女大学生心理、情感及成才要求,亟需专业针对女大学生的新的德育教育方式。”唐艳说。

  创出“四自”教育新模式

  从校内学院探索,到成功模式全校推广,再到走出学校推向省内外高校——十四年时间,“她世界”实现了优美的“发展三级跳”。

  创立之初,“她世界”的“试验田”是学院的外普通话学院,随着探索不断深入,模式不断完善,很快在全校推广。从2011年开始,“她世界”迎来了质的飞跃——走出衡阳师范学院,推广到宁夏大学、广西河池学院、广州航海学院、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商学院、吉首大学等湖南省内外数十所高校,影响力越来越大。

  衡阳师院学生工作部部长蒋杰介绍,“她世界”采用主题教育月和日常教育相结合的模式,贯穿全年,打通课堂内外、贯通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由外到内,构成“理念传导——实践体悟——内化吸收”环状的教育新模式,从而实现女大学生“四自”(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的人格精神。

  笔者了解到,“主题教育月”活动依托每年3月8日的“女生节”开展主题集中教育活动。从2005年开始,先后开展了“呼唤责任”“设计大学”“珍爱生命、健康成长”“我的幸福大学”等主题教育活动。

  日常教育为“一二三”课堂体系,分为必修、选修和学生自由参与。第一课堂为德育教学“主课堂”,通过开设《社会性别与发展》《发展心理学》《女大学生职业生涯与选择》等必修课程,实现对女大学生“四自”教育的理念传导;第二课堂为校园文化和实践活动“大课堂”,通过开展女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和“她课堂”“她论坛”“她竞赛”“她之星”4个子项目的活动,实现女大学生对“四自”教育的实践体悟;第三课堂为微博、微信平台“微课堂”,引导女大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参与讨论和创作,设置女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议程”,构筑女大学生的话语空间,实现女大学生对“四自”教育的内化吸收。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