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小学教育 >

从小升初看国际教育 家长切记要理性选择

时间:2019-07-01 01:49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原标题:[小升初]解读“国际教育”)

  国际教育和国内教育本质区别是培养目标的不同:国内教育是针对国内的选拔体制、适应国内的工作环境,而国际教育是针对国外的选拔体制、适应国外的工作环境。国际教育可以说是一种选择,一旦选择了国际教育,就很难回到国内的轨道。那么做出选择的依据是什么呢?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国际教育吸引人的地方有这样几个特点:从管理理念上,更尊重个体,为个体发展提供个性化教育,这也是和国内教育根本的不同;从教学形式上说,更注重体验式、参与式学习;从教学内容上说,注重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孩子在考大学前,就通过实践,体验相应的职业教育,做出职业规划;从教学环境上说,小班制教学也保证了个体享受更多的关注,又更多尝试机会。最后,相对于北京学区房的价格,国际教育价格也不算高。

  如果只谈学习生涯,国际教育有着很大的优势。但从现实意义上说,一个人受教育的目的最终是面向工作与生活,那么在选择国际教育之前,就要考虑自己未来在哪工作和生活。这是一种“以终为始”的思路。

  从外国大学讲,是比较欢迎留学的:一是一种文化输出,这些留学生未来的思想至少是“亲留学国”;二是经济收益,一个孩子出国读书,大概需要30万。但是,外国并不欢迎留学生毕业后就业,对于个人能力不强的、专业优势不明显,加上种族歧视,就业压力就比较大,因此,很多留学生最终仍选择回国工作。

  另外要注意,国外大学是“宽进严出”的,2015年出国留学生有52万,目的地是美国的超过30万。和中国大学基本上人人都能毕业不同,美国本科6年毕业率为58%,在常青藤8所大学中,中国学生的淘汰率达25%,中国学生在加州系大学4年毕业率为42%。

  我们要明晰,国际教育是一种选择,而不是逃离。正如前不久的思潮“逃离北上广”,但最终很多人又选择“回到北上广”,以“逃离”的心态选择国际教育是不对的。如果家长想做出选择,下面再说说孩子不同阶段如何选择国际教育。

  小学入学:

  这个时候选择过早,因为孩子未来不确定性大。如果家长在国外有自己的事业,那另当别论。很多国内家长此时选择主要是冲动型,源于社会或者网络对公立教育的不满,或者入学遇到困难等,于是选择了国际学校。这样是不理智的,家长容易依据一些非重点指标选择,比如硬件环境、宽松氛围等,如此就很容易落入那些“交钱就能上”的学校,而一年六七万的学费也不太高。这些学校无非搞了些教材,找了几个老外,从教育体系讲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国际教育。家长们要知道,如果这么选择,可以说人生道路一开始就走偏了。在国外,中产阶级也不会选择这种没有门槛的散养学校。

  小升初:

  一般要在五升六的时候选择,这是国内和国外学制的不同。所以不要等六年级快毕业时再选,因为国内六年级相当于国外的初一。有些国际学校校长建议“小升初”选择国际学校,这是从考试难度和录取概率出发的。但此时选择还是“比较早”,因为一旦选择就已经意味着开始规划未来的人生道路了,想出国留学,等高中、大学时都可以转国际教育,而初中选择国际教育,再想参加国内的中高考就不大可能了。

  初中升高中: 

  这是比较适合选择国际教育的时期。一方面孩子不太小,有足够的自理能力和辨别能力,之前打下的基础不至于使自己成为“黄皮肤的外国人”;另一方面孩子又不太大,思维还没有固化,容易打开格局。

  建议选择公办高中国际部,教学质量是比较有保障的。常规录取是中考后孩子拿着成绩条和相关证件参加国际学校的面试,当然之前也有各种内部选拔。因为不受户籍限制,录取率小,这个竞争压力还是比较大的,例如北京市15所公办国际部在2016年只录取1340人。所以,能考上国际部的孩子,也是能考上重点高中的孩子。于此,孩子才能真正意义上是“选择”,而不是因淘汰找个名义收留。公办15所国际部有:2中、4中、8中、师达附、师大二附、实验中学、80中、12中、人大附、北大附、首师附、101、十一学校、八一学校。

  同时,也有一些私立学校的国际部,但要知道“便宜没好货”——这不是说学费,而是越好进的学校,教学质量越差。

  考大学: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