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小学教育 >

中央财经大学2019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时间:2019-06-25 05:26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中央财经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

  中央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教育部、财政部和北京市共建的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211工程”建设和首批“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项目建设高校。长期以来,学校秉持“忠诚、团结、求实、创新”的校训,传承“求真求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10万余名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被誉为“中国财经管理专家的摇篮”。

  经过69年的发展,学校形成了以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学科为主体,文学、哲学、理学、工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学校现拥有应用经济学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拥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和会计学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拥有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等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和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和法律等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工商管理、会计、法律等3个专业学位于2010年获批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为全国保险、资产评估专业学位研究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单位;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精算研究院、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保险风险分析与决策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财经研究基地和首都互联网经济发展研究基地,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和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其中包括“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长江学者8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支持人才”等各类杰出人才以及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和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7个。中央财经大学是首批入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试点院校。现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公派硕士生项目、中美富布莱特项目、中法蔡元培项目、北京高等学校国内外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项目和学校研究生国外访学研究资助计划等公派留学项目。

  学校根据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结合自身发展优势,经过科学论证,明确了学校的发展战略目标:将中央财经大学建设成为有特色、多科性、国际化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欢迎广大考生报考中央财经大学。

  一、招生类别、规模和专业

  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类别按计划类型分为普通计划和专项计划,其中专项计划为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以下简称骨干计划)、对口支援计划、退役大学生士兵计划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计划)。

  按初试方式分为推荐免试(以下简称推免)和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统考)。除审计、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专业外,普通计划其他专业均可招收推免生。专项计划除对口支援计划不可招收推免生外,骨干计划和退役大学生士兵计划可招收推免生的专业设置同普通计划,思政课教师计划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招收推免生。会计学院会计学、经济学院国际商务、信息学院管理信息系统和网络空间安全、文化与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中国金融发展研究院金融、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统计与数学学院数学、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财政学和税务专业仅招收推免生,不招收统考生。

  按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普通计划仅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会计(MPAcc)可招收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其他专业均只招收全日制,专项计划均只招收全日制。

  按就业方式分为非定向就业和定向就业。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按照定向合同就业,非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按学校推荐、本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就业。普通计划、退役大学生士兵计划和思政课教师计划为非定向就业,骨干计划和对口支援计划均为定向就业。

  2019年拟招收普通计划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共1479名(含推免生),其中学术型624名,专业学位855名;拟招收普通计划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512 名。各专业招生规模详见硕士招生专业目录。2019年招收四类专项计划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均待教育部后期下达。除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中国金融发展研究院、中国公共财政与政策研究院、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以外,其他招生单位可招收统考生的学术型专业均招收骨干计划; 除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两个专硕以外,其他专业学位各招收1名骨干计划。对口支援计划招生专业以经教育部备案的对口支援高校申请支援专业为准。退役大学生士兵计划招生专业同普通计划。思政课教师计划招生专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所有招生类别的招生规模仅供报名时参考,录取时根据教育部最终下达的招生规模,综合考虑生源状况和学校学科发展需求进行调整。

  二、报考条件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