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小学教育 >

对我国研学旅行发展的思考

时间:2019-06-17 21:09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编者按:研学旅行对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旅游产业发展、学习型社会建设均有重要意义。发展研学旅行是整个社会的工作,需要社会统筹推进。本版刊发学者的相关研究和思考,以期为研学旅行发展提供借鉴。

  □李志强

  自《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首次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以来,我国教育部门、旅游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这项工作,部分中小学校因此开展了一些研学旅行实践,一些教育机构、旅行服务机构成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服务的提供主体,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市场正在逐步形成。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研学旅行经营过于功利化、形式过于旅游化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我们对研学旅行的理解与认知不够科学、全面有关。

  一、研学旅行是什么

  研学旅行由“研学”加“旅行”组合而成,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其含义,一是指研学式的“旅行”,重心在旅行旅游,实为研学式的旅游;二是指旅行式的“研学”,重心在研学,实为旅行式的教育。我国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初心是推动课程改革,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社会上更多的是从第二种角度来理解研学旅行:第一,教育是其本质。研学旅行的根本目的是探究式学习,是希望受到教育,这决定了其本质属性是“教育”,任何不以此为根本目的或者教育属性被弱化、形式化的行为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研学旅行。探究式学习特别强调问题导向、知识导向,注重过程性(有时过程比结果可能会更重要)。第二,旅行是其手段。研学旅行是一种通过外出旅行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活动。因此研学旅行中有旅行旅游的元素,但不能完全以旅游为主要目的。“春游”“秋游”活动把“游玩”当成主要目的,因而不属于研学旅行的范畴。研学旅行的这层含义,决定了研学旅行的体验性。第三,中小学生是研学旅行的主体。2016年年底,原国家旅游局发布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指出“研学旅行是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象”,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而如果站在第一种角度去理解研学旅行,则研学旅行的主体是任何公民,既可以是青少年学生,也可以是幼儿园的小朋友,甚至可以是中老年群体。

  二、研学旅行为什么

  1.助力课程改革。研学旅行是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深入地融入教育实践当中,让祖国大好河山成为学生历练综合素质的体验场,使学生融入社会大课堂,在体验中感受,在感受中分享,在分享中反思,在反思中感悟,在感悟中觉察,在觉察中觉醒,从而得到素质的整体提升。因此,对中小学生或者延伸到其他在校学生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必然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拓展旅游产业空间。在当前我国旅游供给侧结构失衡的背景下,发展研学旅行带来了一个重要的细分市场,增强了旅游市场的活力,拓展了旅游产业的发展空间,有利于消化过剩的旅游供给。此外,研学旅行深化了“商、养、学、闲、情、奇”等新旅游六要素当中的“学”的内涵,优化了旅游产品的品质,一批有强烈的教育情怀和高超的体验性服务能力的研学旅行服务企业应运而生,将有效地推动我国旅游产业的优质发展。

  3.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与发展。进入新时代,人们对学习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持久、全面。研学旅行的终极要义在于“学”与“行”的有效融合,因此相比一般的日常学习,研学旅行更加注重探索性、创新性、融合性,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公民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对中小学生开展的研学旅行活动,更是有利于从小培养青少年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地掌握学习方法,有效地增强学习能力。对于社会其他群体而言,开展研学旅行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升专项学习技能。研学旅行的广泛开展,必然最终有利于有效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三、研学旅行怎么做

  发展研学旅行是整个社会的工作,需要社会统筹推进。

  1.国家层面:顶层设计研学旅行法律法规,规范研学旅行发展

  研学旅行提出至今已有6年,但从实际情况看,研学旅行活动的渗透率还较低。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研学旅行缺少法律层面的安全保障机制以及合理的运行机制。开展研学旅行是一项事关素质教育、学生成长的极其重要而紧迫的工作,不仅等不起,更不能等出了问题再治理,需要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明确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标签: 研学旅行(44)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