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小学教育 >

“回天计划”实施5月 “睡城”觉醒

时间:2019-06-17 01:38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回天计划”实施5月 “睡城”觉醒

  2018年拟实施的51个项目,已完成28个,专家建议在城市群、跨区域合作的大框架下协调发展

  已经开工的回龙观到上地的自行车专用道,和地铁线路平行。 新京报记者 王文秋 摄

  用社区一词已不足以形容回龙观、天通苑的规模。

  官方口径里,这里通常被冠以“超级社区”的称谓。民间的说法则多了自我调侃的意味:“睡城”、“堵城”。

  “城”名副其实。单单天通苑就有16个分区645栋楼,每一个分区的规模都相当于一个小区,这16个分区规整地联合在一起,组成了“亚洲最大社区”。

  回天地区真正的“大”,在于其居住的人口数量上。据《北京日报》2018年8月17日报道,在回天地区6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目前集聚了近90万常住人口,接近东城区的人口总量。其中,超过一半人是外来人口。

  庞大的社区、密集的人口、配套设施的不足,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弊病:交通拥堵、基础设施薄弱、教育医疗资源匮乏、职住失衡……

  为改变这一局面,2018年8月16日,北京市公布了《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回天计划”),方案中列出了17项具体任务、97个具体项目,投资超过200亿。加上正在协调推进的储备项目,未来三年,要在回龙观、天通苑地区推进的项目超过100个,包括群众最急切期待的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场馆、道路交通等。

  方案中提出了美好的愿景:到2020年,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能力和品质明显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人居环境大幅改善,成为大型居住区治理示范。

  截至目前,“回天计划”发布已近5个月。北京市发改委2018年12月披露的消息显示,2018年拟实施的51个项目,已完成28个。

  开发已20年的回天地区,能否在“回天计划”的加持下彻底摘掉回龙观、天通苑“睡城”、“堵城”的帽子?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些官员、学者都表现出了乐观的看法。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王强就曾表示:“市委市政府为解决这个区域的难题所下的决心足够大,希望在新时代,能在以往‘老大难’问题的解决上有新突破”。

  早期“开发得太快了”

  出了回龙观站地铁口,沿路最多的就是一片一片的房子,五栋或者六栋的连体楼,一个模子一般,整齐划一。

  这个如今聚集着几十万人的超级大社区,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发之前,一直是片大农村。

  1998年6月,全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与住宅建设工作会议决定改革城镇住房分配制度,持续了40多年的福利分房制度正式宣告结束。

  第二年,北京批准建立经济适用房,回龙观和天通苑成为首批经济适用房规划建设区域之一。同年5月,回龙观社区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初衷是为了解决北京市科教人员的住房问题。

  从此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回龙观的空地被密密麻麻的楼宇迅速占领,短短10年间,回龙观的居住人口就达到30万,这是规划中的人口上限。

  贝壳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回龙观房屋楼龄20年以上的占比为20.5%,也就是说,超过五分之一的住房,在开发的最初几年就建成了,这也奠定了回龙观面貌最初的根基。

  为了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北京陆续下发多份城市规划方案,明确了北京市“分散集团式”的城市布局形式。

  此后昌平区出台的《昌平新城规划(2005-2020年)》,提出回龙观是“城市边缘集团,主要以经济适用房为主,为中心城区人口疏解提供居住用地”,则进一步明确了昌平区“人口疏解”这一定位。

  北京市弘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院副总规划师张帆告诉记者,在终结福利分房、房地产市场化的大背景下,要解决买不起房的人的住房问题,需要像回天地区这样的区域建设一个相对集中的居住区。“当时的价位是特别便宜的,很多人能够支付得起这个住宅。”

  一位北京规划界人士也表示,如果先不论其他,仅从疏解人口这一点来看,回龙观的建设无疑是成功的。在分流外来人口方面,回龙观所在的昌平区,是常住外来人口增长最快的三个区之一。据回龙观地区办事处的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回龙观地区常住人口为36.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仅有6.6万人,“北漂”超过了八成之多。

  张帆认为,应该在历史的大背景下审视回天地区,“还是发挥了很多作用的,但问题就是开发得太快了,中国过去一个十年的城市化速度是非常快的,出现这些历史遗留问题还是有一定必然性的。”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