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小学教育 >

开学了,我们采访了从小学到大学的老师,结果惊呆了!(一)

时间:2019-06-14 09:39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王舒成:当老师最直接的目的是想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改变我做学生时的教育现状(其实现在还不如当时呢)。不后悔。因为是自己喜爱的职业和慎重的选择。而近二十年的教育生涯也带给我快乐和成就感。

许亮亮:我喜欢跟孩子在一起,而且学校的人文氛围好,能让我一个理科生对人文喜爱的得到施展。一旦进了企业,就单纯为了金钱奋斗了。

马勇:选择当老师,是因为这个职业可以整合我自身全部的性格特点、能力特长,甚至一些在普通意义上看来是“缺点”的特点。更好地发挥优势,成就自身,也更好地获得幸福感。我从小看书很杂,很多阅读完全与学习、考试无关,并终身保留了这一习惯。有时就是喜欢学习一些表面上看起来与当前工作无关的东西,比如小语种,比如小拳种,比如哲学,这些都不能使我们当下更富有,却能使我们灵魂更自由。很多时候,我们将职业看成了除家庭之外的全部人生,其实不然,我们需要对很多东西保持好奇,让自己不会沦落为一架职业机器中的零件,而是有作为一个人的真实力量,这也能反哺我们的职业。教师职业和你们记者职业很像,职业特征决定了,它允许我们一直保持好奇,保持赤子之心。所以,对于选择当老师,我一点也不后悔,终身甘之如饴。

王少磊:我当初当老师,是由于尝试其他失败。我现在后悔。因为应该一开始就当老师,而不是辗转了公务员、业务员、厨子、记者和编辑。事实上我最初入错行源于特意规避“老师”,毕竟你不想跟你爸、***、你哥、你妹、你舅、你姑……以及几乎他们全部的配偶同行。

开学了,我们采访了从小学到大学的老师,结果惊呆了!(一)

②、你觉得现在的学生上课外班、补习班的多吗?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杨卉:上课外班的同学还是比较多的。但更重要的还是学校教育,家长要充分地信任学校,信任老师。

孔金梅:现在学生上课外班和补习班的已经成了一个普遍现象。一方面。有些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大好想提高成绩,参加补习班也是无可厚非的。也有家长担心孩子没参加课外班就输在起跑线上了。对课外辅导班要有个全面的认识,要结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因材施教,不要盲目跟风。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一种市场行为,有需求就有市场,教育主管部门还要做好监管工作,规范好这个市场。

王舒成:太多了。群体性的盲从、攀比和生存焦虑造成的。

许亮亮:其实,美、日、韩等国的课外辅导班都是非常普遍的,日本甚至有专门针对某一大学的辅导班,比如东京大学辅导班,从小学就开始培养,目标就是考上东京大学。美国中产阶级的孩子一放学就背着书包上辅导班。我觉得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必定产生这种现象,以前之所以没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大家都没钱,上不起辅导班啊。对此,我不提倡也不反对,各人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吧。

马勇:我觉得还是多的,这从两方面来看待:一是社会层面,现在就像是进入了一种大国争霸的军备竞赛一样,我不清楚别的家长给不给孩子补,既然不清楚,那我只能选择补,孩子输不起。这样就弄得大家都很累。二是家庭层面,对孩子的教育,无论是课外班,还是补习班,都应当抓住两个关键:兴趣与能力。并且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学习英语,很多补习班致力于提高孩子的卷面成绩,结果分数上去了,应用能力没上去,孩子的寒暑假和周末被侵蚀了,就越来越抵触和反感;假如不急于、贪于提高分数,而是利用暑假着力增强外语交际能力,孩子一技傍身的感觉找到了,甜头尝到了,兴趣就会更浓,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所以教育终究是一个需要目光长远的课题。

王少磊:除了我女儿,我不知道谁家孩子没上过课外班、补习班。窃以为不是“怎么看待这种现象”,而是“怎么应对这种现象”。我悲愤的是很多叶公好龙的家长,一边咬牙切齿骂所谓“应试教育”,一边积极响应应试教育——他们难道不是应试教育的一环吗?你家又不愁吃,不像我当年需要高考解决“商品粮户口”。另外严格意义上说,我孩儿也并非从来没上过课外补习,毕竟我孩儿还同时是其他人的孩儿。

开学了,我们采访了从小学到大学的老师,结果惊呆了!(一)

③、现在很多学生通过作业APP来做作业,你怎么看?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