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小学教育 >

少年娘则中国娘?! “阴柔之风”大行其道怎么治 (2)

时间:2018-08-14 17:53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性别气质不应“一边倒”

《中国青年报》报道,作为一种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阴柔之风”当前在程度上确有蔓延的趋势。这会带来什么后果?

“‘阴柔之风’将长期存在,但作为青年文化的热点事件是暂时的。在维持一段时间后,它会被新的青年文化所替代,回归于青年亚文化范畴。”邓希泉认为,对此不用过度忧虑。从观众对明星的评价看,“娘化”男演员在荧屏当道的现象已经开始衰退。同时,“阴柔之风”并未蔓延到全体青年和大部分群体间,目前只是局部现象,更多地存在于娱乐明星身上。

对于一些人士担忧的“少年娘则中国娘”,邓希泉认为,这是对“娘”这种新社会现象消极作用的泛化和无原则扩大化。他认为,“娘”是对男性性别“女性化”现象的一种贬义称呼。因为这种称呼既没有看到这种性别新现象所具有的适应社会发展和构建新型性别角色的积极意义,也没有看到现代社会和男女平等条件下男性角色的新内涵与新期待。

他认为,男性性别“女性化”现象是一种文化符号和审美爱好,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很多人只是把‘娘’作为一种对象在欣赏,但并不一定认同。”

“目前,以‘娘’为代表的阴柔之风,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审美爱好在青少年中传播,当然也有一部分青少年将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并付诸生活行为,但将其作为一种价值观的则较少。”邓希泉说。

有性别学者也认为,无论是“阴柔”还是“阳刚”,都有其正面价值。一个社会应该允许、支持每个人有自己的社会性别实践,这样才能构成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如果“阴柔之风”没有构成整个社会全体男性的追求,只是少数人的审美,就不能将其夸大。有学者还建议,为消除性别隔离,幼儿园应提倡男孩也可以玩布娃娃,女孩也能玩汽车,或者让男孩女孩一起玩布娃娃、一起玩汽车。

张勇军则认为,一个社会当然不应该反对个性和自由,但同样也不能因此而放弃文化传统。“阴柔”、“阳刚”都是优秀文化传统,整体构成了中华人文教化体系,不应偏废。

两年前,上海教育出版社推出中国首本为小学男生量身定制的性别教育教材——《小小男子汉》,该教材围绕小男生们成长需要面对的与性别相关的困惑,提升他们敢于担当的勇气与素养,成为一名“小小男子汉”。该书受到很多家长和学校的欢迎。

“增加孩子的‘阳刚之气’是社会的大功课。”张勇军建议,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多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古时,士人培育都是文武双全、诗书礼乐齐备,注重培养天人合一等思想文化。”同时,教育内容应多一些中华民族英雄事迹、烈士事迹、优秀发明创造等,激发孩子的阳刚之气、生命斗志、浩然正气等。

他同时强调,要警惕过度娱乐化思想对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的侵蚀,媒体应多向人们宣传人生责任、家国责任,让人们从内心迸发出积极上进的正能量。

张海波也认为,如果“阴柔之风”加速蔓延,甚至在流行文化中成为“一边倒”的审美取向,就肯定有问题。“对很多心智刚发展的青少年来说,这会造成他们审美观念出现偏激或误判。”他认为,父母应该用主流价值观引导孩子正确面对流行网络文化和潮流文化。学校和家庭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性别教育。

“正是因为人的性格发展应该符合多元化价值观,所以更不能为了迎合潮流文化、刺激文化消费、吸引眼球而助长‘阴柔之风’蔓延,甚至出现‘一边倒’的性别气质。”张海波说。(完)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