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小学教育 >

加强青海藏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9-06-08 10:01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乡村教师是办好乡村教育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稳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特别是针对农牧区和藏区的特殊情况,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农牧区和青海藏区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年,青海省制定《青海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围绕基层学校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这一主线,推出了8个方面的26项举措,对“十三五”期间加强青海基层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乡村教育质量进行全面部署。

  二是建立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制度。按照“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的原则,重点向边远艰苦学校、高海拔学校和村小、教学点教职工倾斜。依据地区类别分为三档进行补助,二、三类地区月人均350元,四类地区月人均450元,五、六类地区月人均550元。

  三是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和基层学校新入职教师学费奖补制度。自2016年开始,全省在国家颁发从教30年以上乡村教师荣誉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省颁发从教20年以上、市州颁发从教15年以上、县区颁发从教10年以上乡村教师荣誉制度。2013年起对在农牧区基层学校签订8年以上服务协议的师范生,一次性补偿大学期间学费,2016年扩展至普通高校毕业生。2014年以来,青海省各级财政累计奖补中小学教师1000余人,奖补资金1200余万元,鼓励引导一大批优秀人才到基层学校任教。

  四是加大青南地区支教和师范生顶岗支教力度。实施省内东部地区对口支援青南地区教师交流机制和“三区”教师专项计划,2013年起省内每年从西宁、海东抽调约300名教师赴青南地区支教,目前已累计选派1559名。从2018年秋季学期起,调剂500名支教周转编制专项用于东部地区青南支教工作,着力缩小青南地区与省内东部地区的教育差距。全省自2009年起开展省内高校师范生赴农牧区中小学顶岗支教实习,目前累计有1.4万名师范生参与。

  五是加快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十二五”期间,全省加大艰苦边远地区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力度,累计投入建设资金5.4亿元,建成7163套、25.1万平方米教师周转房。“十三五”期间拟建教师周转宿舍1.04万套。

  六是统一城乡教师编制,建立招聘新机制。2013年青海省统一核定城乡教职工编制,新增编制2137名,其中2105名调剂给了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的六州。2016年以来又陆续新增中小学教师编制829个,重点向民族地区学校倾斜。

  七是实施师范生公费教育计划。2016年,青海省启动青南三州藏汉双语定向师范生公费培养试点工作,累计招生584名,学生毕业后,将按照“州来州去”的原则直接进编进岗,充实到三州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截至2018年底,全省六州藏区共有普通中小学490所,在校生34.17万人,教职工25670人,专任教师21408人。小学、中学专任教师与学生师生比分别为1:17.47、1:15.96,基本达到了国家标准,有力支撑了藏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同时,我们也看到,藏区教育质量和水平不高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特别是教师队伍建设仍然面临一些特殊的困难和问题,需要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一是中小学教师结构性紧缺矛盾突出。全省中小学教师总量基本能够满足需要,但结构性缺编问题突出,特别是音体美、小学科学、英语教师等严重短缺。乡镇及偏远学校因师资缺乏难以开齐开足体育美育课程,制约了学校正常教学工作开展。

  二是寄宿学校专任教师工作负担沉重。农牧区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后,藏区寄宿制中小学校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后勤管理工作任务繁重。相关后勤管理人员整体待遇低、流动性大,不能得到及时补充。专任教师身兼数职的现象较普遍,工作任务繁杂、压力大,分散教师专注教学的精力,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是各级学校临聘代课教师问题难以解决。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为保证正常教学运转,聘用有相当数量的编外教师,特别是农牧区基层学校临聘代课教师的比例较高。临聘代课教师工资待遇较低,很难安心和长期工作。临聘代课教师的长期大量存在影响到教师队伍的长远建设和发展,更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逐步提升。

  四是教师队伍流失问题仍然存在。青海省大部分地区海拔高、大气含氧量较低、全年气温在零度以下时间较长,工作生活条件相对艰苦。现有教师特别是农牧区基层学校乡村教师选择到其他地区工作或离开教师队伍的现象较为普遍,教师职业吸引力还有待增强。实施“特岗计划”以来,虽然补充了相当数量的教师,但流失现象依然严重,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