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小学教育 >

教育蓝皮书:手机成为中小学生自杀的特殊影响因素

时间:2019-06-07 06:30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全文3500余字,读完约需7分钟

有调研显示,中国中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17.7%,自杀计划报告率7.3%,自杀未遂报告率2.7%。根据这一结果,大约每6个中学生中就有1个人有过自杀意念,大约每14名中学生中就有1人制定过自杀计划,大约每37名中学生中有1人采取过自杀行动。

在年龄年级分布上,中学生的自杀状况比小学生更为严峻。在显示有年龄的信息中,13-17岁五个年龄的死亡及未遂案例之和是8-12岁五个年龄案例之和的4.7倍,在性别分布上,男性中小学生死亡及未遂案例的比例均高于女性。尤其是在自杀死亡的案例报告中,男性中小学生案例数量约女性案例数量的1.6倍。

在《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提出,在升学教育模式下,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出现了两极现象。城市中小学生“减负”多年,压力不降反升;而农村孩子难以与城市孩子比拼,变得边缘化,农村地区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报告的专题调研还显示,中小学生的自杀问题成为不容忽视的严峻事实。根据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的网络公开信息,有392例儿童青少年自杀死亡及自杀未遂的信息,其中明确标注为中小学生的信息为267例。

报告还关注到中小学生减负、校外培训机构规范与治理、招考制度改革、高校“双一流”建设、高职教育发展等多项议题。

▌学业压力是中小学生自杀的首要原因,“手机”依赖值得重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每年有近80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成为15-29岁青少年死亡原因中的第二位。在我国,相关媒体报道触目惊心。2017年末,湘潭凤凰中学17岁少年受辱跳楼死亡,给公众带来生命拷问。然而相关的统计数据不公开,相关研究不易开展。

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中小学生自杀问题研究”课题组抓取了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的网络信息,分析了392例儿童青少年自杀死亡及自杀未遂的信息,其中明确标注为中小学生的信息为267例。

根据一项“2000-2013年中国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报告率研究”披露的数据,中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17.7%,自杀计划报告率7.3%,自杀未遂报告率2.7%。根据这一结果,大约每6个中学生中就有1个人有过自杀意念,大约每14名中学生中就有1人制定过自杀计划,大约每37名中学生中有1人采取过自杀行动。

在年龄年级分布上,中学生的自杀状况比小学生更为严峻。在显示有年龄的信息中,13-17岁五个年龄的死亡及未遂案例之和是8-12岁五个年龄案例之和的4.7倍,在性别分布上,男性中小学生死亡及未遂案例的比例均高于女性。尤其是在自杀死亡的案例报告中,男性中小学生案例数量约女性案例数量的1.6倍。

在时间段分布上,自杀及未遂的发生情况形成明显的波峰与波谷,开学季前后居多。寒暑假期间数量相对少;而新学期开学前后的4月、5月、9月自杀死亡案例数量最多。

归纳中小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大致可以分为:家庭矛盾(72例,33%)、学业压力(55例,26%)、师生矛盾(35例,16%)、心理问题(21例,10%)、情感纠纷(11例,5%)、校园欺凌(9例,4%),其他问题(12例,6%)。

教育蓝皮书:手机成为中小学生自杀的特殊影响因素

当分析家庭矛盾的原因时,相当一部分家庭矛盾的冲突根源仍是学业压力,例如“父母责备其成绩退步”等,师生矛盾案例亦有类似情况。若考虑间接作用,学业压力可能才是中小学生自杀的首要原因。

另外,手机成为中小学生自杀案例的特殊存在,调查中因手机引发的自杀案例涉及比例超过10%,具体如“家长不给买苹果手机”、“老师没收手机”等。这反映出信息化时代中小学生对智能手机的深刻心理依赖。精神抑郁、异性关系、朋辈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发生自杀行为的诱发因素。

报告建议,应关注学生的幸福感,通过实施优质的素质教育,逐步淡化升学教育影响,改革当前的考核评价机制。这也能够减少学生家长与孩子之间、学校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降低中小学生因升学压力、学业竞争造成的负面情绪。

另外,当务之急是建立儿童青少年自杀死亡、自杀未遂数据信息披露机制,使之成为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一项职责义务。研究还建议推动法规制度修订,如将学生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评估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条款,实现自杀预防常态化。

▌城乡教育差距主要体现在软环境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